烟水萦归思,孤帆绕岸回。
村虚木未脱,秋迥雁将来。
客梦几时罢,江花昨夜开。
匡山如习隐,先筑读书台。
烟水萦归思,孤帆绕岸回。
村虚木未脱,秋迥雁将来。
客梦几时罢,江花昨夜开。
匡山如习隐,先筑读书台。
这首诗《归棹》是清代诗人李锴所作,描绘了诗人乘船归来时沿途所见的景色与内心的感受。
首联“烟水萦归思,孤帆绕岸回”,以“烟水”和“孤帆”为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孤独的氛围,诗人归心似箭,思绪随着水面的烟雾飘荡,仿佛在寻找归途的方向。孤帆绕岸而回,既表现了归程的孤独,也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颔联“村虚木未脱,秋迥雁将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归途中所见的乡村景象。秋天的村庄显得空旷而宁静,树木尚未完全落叶,一片生机盎然。远处,大雁南飞,预示着季节的更替和自然界的循环往复,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颈联“客梦几时罢,江花昨夜开”,将诗人内心的思绪与外界的自然景象巧妙结合。诗人似乎在梦中与故乡相逢,但梦终会醒,正如江边的花朵,昨日才绽放,今日又凋零。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现实与梦境之间界限的思考。
尾联“匡山如习隐,先筑读书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匡山,此处借指理想的隐居之地,诗人希望在这里筑起一座读书台,过上远离尘嚣、潜心学问的生活。这一愿望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追求,也是对精神世界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归途中的复杂心情,以及对自然、生活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莫,况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