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日征骖懒复回,经宵仍喜驻岩隈。
径盘幽迹遥知鹿,林逗清香定有梅。
晓影瘦猿窥涧溜,夜声肥栗托炉灰。
我心非动我非静,白足禅僧无妄猜。
寒日征骖懒复回,经宵仍喜驻岩隈。
径盘幽迹遥知鹿,林逗清香定有梅。
晓影瘦猿窥涧溜,夜声肥栗托炉灰。
我心非动我非静,白足禅僧无妄猜。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在深山古寺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开篇“寒日征骖懒复回,经宵仍喜驻岩隈”表明诗人对远离尘世的自然环境有着浓厚的情感,即便是严寒的冬日,也愿意在山中漫游,不急于返回。
紧接着,“径盘幽迹遥知鹿,林逗清香定有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这里不仅描绘了山中的静谧与生机,也透露出诗人的观察力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晓影瘦猿窥涧溜,夜声肥栗托炉灰”则是对时间流转中自然景象的捕捉。白昼的猿猴在溪边活动,夜晚的松果落下,如同炉火中的灰烬,这些都是山中独有的声音和画面。
最后,“我心非动我非静,白足禅僧无妄猜”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衡。这里的“我心”不被外界所扰,不随物转,也不完全沉浸于静默之中,而是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境界。而“白足禅僧无妄猜”则暗示了诗人可能是一位修行者,或者对佛法有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整首诗通过对山寺生活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
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
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
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
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
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
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
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