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的家乡在战乱之后的凄凉景象,反映了唐代中期动荡社会的现实。诗人通过对比战前的繁华与战后的荒凉,抒发了对故土、亲情和生活变迁的深切感慨。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开篇即以“寂寞”二字设定全诗的忧郁气氛,天宝之乱后,原本繁华的园邸已被荆棘野草所取代。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诗人深感自己所在的村落,如今只剩下空寂的房屋,昔日的百余户人家因战乱而四散离散,无处寻觅。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生者与死者的命运皆不堪言,活着的人已无从得知音讯,而逝去的生命却化作了尘土。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战乱中失去了亲人和财产,只能归来寻找昔日的足迹,心中的哀伤难以言表。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悽。”街道空旷无人,太阳如同病态般低垂,天气亦带着凄凉之感。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甚至连野兽也因惊吓而竖起毛发,对诗人的哀伤发出愤怒的叫声。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周遭环境的荒凉和孤独,只剩下一两位老人与寥寥无几的寡妇,生活艰难。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连夜宿的鸟儿也恋着自己的枝头,不忍离去,但只能在贫瘠的巢穴中栖息。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诗人独自在初春时节耕作田地,日落时分仍需返回水田灌溉,劳碌而又孤寂。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即使地方官员得知诗人的到来,也只是召他去学习击打军鼓的技艺,生活无着。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虽然跟随州府的征调,但内心却无法抚慰,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感到失落与孤独。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诗人在附近的行动仅限于个人,而远方的亲友则如同迷路一般难以寻觅。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故土已被战火摧毁,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一切都变得一片荒凉。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诗人对母亲的长期病痛和去世充满了永久的哀痛,而她却长眠于沟渠之中已逾五载。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如今只能以悲凉的心情回忆那份艰辛。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人一旦失去了家园,就如同流离失所,无从寻觅归宿之地,这种生命状态又怎能不是悲哀至极?
这首诗通过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对战乱后生活现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动荡、个人命运无常的深刻感慨。
北阙层城峻,西宫复道悬。
乘舆历万户,置酒望三川。
花柳含丹日,山河入绮筵。
欲知陪赏处,空外有飞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