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愁。况又经秋。睡皱衣篝。销瘦金彄。翠袖西楼。
凝眸别酒,滴透江流。飕飕。渡头。衰柳难留。
江口孤舟。邂逅相兜。倦绣相搂。生受绸缪。
此后休休。
多愁。况又经秋。睡皱衣篝。销瘦金彄。翠袖西楼。
凝眸别酒,滴透江流。飕飕。渡头。衰柳难留。
江口孤舟。邂逅相兜。倦绣相搂。生受绸缪。
此后休休。
这首诗《折桂令二首(其一)怨情》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女子在秋日里的愁绪与孤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和情感的铺陈,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
“多愁”开篇,直接点明了女子内心的愁绪之深。“况又经秋”,在秋天这个本就容易引发思乡之情和哀愁的季节里,愁绪更加浓重。接下来,“睡皱衣篝”一句,以衣篝(一种香炉)被睡眠中的皱褶比喻女子的内心状态,形象地表现了她情绪的波动和不安。
“销瘦金彄”则进一步描绘了女子因愁绪而消瘦的外在形象,金彄(一种首饰)的销瘦暗示了她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的双重衰弱。接着,“翠袖西楼”一句,通过“翠袖”这一女性常用的服饰元素,以及“西楼”这一富有诗意的地点,营造了一种凄美而又略带浪漫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女子可能身处的孤独环境。
“凝眸别酒,滴透江流”两句,通过“凝眸”(深情地注视)和“别酒”(离别的酒),表达了女子在离别或思念中的情感状态,而“滴透江流”则以自然景象的描绘,象征着她内心情感的深沉和持久,仿佛泪水渗透了整个江河。
“飕飕”、“渡头”、“衰柳难留”、“江口孤舟”等词句,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场景,描绘了女子面对离散、孤独与无助时的内心世界。其中,“衰柳难留”和“江口孤舟”更是直接点明了离别与漂泊的主题,强化了诗中的情感色彩。
最后,“邂逅相兜”、“倦绣相搂”、“生受绸缪”三句,通过“邂逅”(偶然相遇)、“倦绣”(疲倦地绣花)和“绸缪”(缠绵、亲密),展现了女子在孤独中寻求慰藉和短暂的温暖,但这种慰藉终归是短暂的,充满了无奈和苦涩。
“此后休休”一句,以决绝的语气结束了全诗,既是对过去愁绪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无奈和放弃,体现了女子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的无力感和决绝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愁绪、离别、孤独等主题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女子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