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
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
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
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
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
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
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
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
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苏东坡)所作,属于其《和陶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三首。全诗以深邃的意境和自在的笔触,展示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诗中“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表达了一种对世事的淡然与无奈,指的是士人在世间失去了本该有的道德和自我,也无法用言辞来表达真实的情感。"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则描绘了诗人自己置身于繁华如梦的江南世界,即便是在酒醉之际,也难以摆脱世人的虚名。
接下来的“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展现了苏轼对道家思想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生活应该是清净无为,与自然合一。"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用竹子在风中摇摆来比喻自己,在世事变化中保持柔韧不折,同时也感慨于人生的无常。
最后,“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则是苏轼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无论是低头沉思还是抬头放眼,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采。同时,在饮酒之际,他发现自己自然而然地就能写出诗来,这种创作的自由与随性,是他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表达了苏轼对于世俗名利的超越,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真实自我的愿望。诗中的意象丰富,笔触细腻,每一句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坚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难得的一首佳作。
杨氏枯不生,墨者散无纪。
申韩明不仁,黄老信非礼。
岂难定邪正,未足容臧否。
世有颜孟徒,一鼓俘其垒。
独惟一妖鸟,来自昆崙趾。
其高出天地,其毒踰蛇豕。
名公不能辨,韩愈亦窃喜。
高士溺其深,愚夫乐其鄙。
精散不知收,魂飘不能止。
五典潜扫除,三纲悉沦委。
遂令四海人,没溺怀襄水。
绝非是似圣,大病在近理。
仁哉天地心,特出程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