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青山十里城,渔村灯火隔江明。
疏篷不识宽多少,著尽夜来风雨声。
百里青山十里城,渔村灯火隔江明。
疏篷不识宽多少,著尽夜来风雨声。
这首诗描绘了从弋阳前往广信途中所见的壮丽景色与内心感受。首句“百里青山十里城”,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连绵起伏的山峦与远处的城市,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宁静的自然风光。接着,“渔村灯火隔江明”一句,将视线聚焦于江对岸的渔村,灯火在夜幕中闪烁,增添了几分温馨与遥远之美。诗人通过“隔江明”的描述,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疏篷不识宽多少,著尽夜来风雨声。”这两句则转而描写行舟中的体验。诗人乘坐的小船(疏篷)在夜色中航行,风雨交加,船身摇曳,仿佛承载着整个夜晚的风雨之声。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风雨景象,也暗喻了人生的坎坷与挑战,表达了诗人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美景与个人情感,既有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也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视角。
去年对月忆良朋,今夕谁同塞上情。
华发苍颜人易老,赏心乐事古难并。
戍楼笛响千山迥,沙漠霜寒万里明。
半夜归鸿飞不断,好将幽梦到淮城。
眉寿康宁位九卿,人间五福最难并。
丹心报国冰霜洁,白首还家里社荣。
化日尽输高世乐,野云应似出门情。
淮淝美事传千载,何止孤风激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