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浩浩,谁是知音。马祖堂中,盘山回首。
云门会里,明教翻身。彼此一时,孰分优劣。
入廛不露迹,随处是家风。
浅种与深耕,秋冬收颗粒。
从他五湖衲子,端坐无疑。
日高一钵和罗饭,禅道是非都不知。
尘中辨主,闹里求人。两手扶犁,钁头边事。
陋巷不骑金镫马,回来却著破襕衫。
丛林浩浩,谁是知音。马祖堂中,盘山回首。
云门会里,明教翻身。彼此一时,孰分优劣。
入廛不露迹,随处是家风。
浅种与深耕,秋冬收颗粒。
从他五湖衲子,端坐无疑。
日高一钵和罗饭,禅道是非都不知。
尘中辨主,闹里求人。两手扶犁,钁头边事。
陋巷不骑金镫马,回来却著破襕衫。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道宁的作品,以禅宗修行者的视角,描绘了一幅深沉而富有哲理的画面。诗人通过描述丛林中的修行生活,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以及对禅修境界的理解。
"丛林浩浩,谁是知音",开篇即展现出修行者在广阔禅林中寻找共鸣的孤独感,暗示了修行路上的寂寞与寻求真理的执着。"马祖堂中,盘山回首",借马祖道一的典故,表达对前人智慧的仰望和自我反思。"云门会里,明教翻身",则暗指在禅宗大彻大悟的顿悟时刻。
"彼此一时,孰分优劣",强调修行者并不追求外在的优劣比较,而是内在心性的提升。"入廛不露迹,随处是家风",表明修行者融入世俗而不留痕迹,随缘自在,体现了禅宗的无住处行道理念。
"浅种与深耕,秋冬收颗粒",运用农耕比喻,说明修行的深浅与收获成正比,暗示修行需持之以恒。"五湖衲子,端坐无疑",描绘出修行者静坐禅定的场景,超脱于世间是非。
"日高一钵和罗饭,禅道是非都不知",进一步强调禅修者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只专注于内心世界。"尘中辨主,闹里求人",在尘世中寻找真我,不被外界所迷惑。"两手扶犁,钁头边事",形象地展示了修行者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陋巷不骑金镫马,回来却著破襕衫",以贫寒生活为修行背景,表达了不追求物质享受,甘于简朴生活的禅修精神。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心境与生活态度,体现了道宁禅师对禅修实践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冠春闱。游春苑,醉春觞。帽檐斜,花影悠扬。
玉河飞骑,似闻争说李东阳。
阻风中酒,如余者,老大徒伤。
羡韶年,乘逸兴,登虎阜,下钱塘。待重沾、桂子荷香。
休教看煞,风流京兆汉田郎。
归来学个,眉儿画、别样纤长。
片帆侧。斜倚轻衫雪色。
凝眸倦、清镜窈然,隐约仙娥泛寒碧。
霜林泪丝织,翻作春红靓饰。
空濛外、多少远山,犹是青螺黛痕积。移时共兰鹢。
正乍展香襟,旋散瑶席。佩珠许傍宫腰摘。
更瑞锦分系,宝钗亲嘱,衍波笺字莫漫湿。
附蘋末吹入。岑寂。又如昔。向洛渚遗尘,步袜重觅。
鸳鸯飞去头俱白。奈踏浪难稳,鄣风无力。
水云天远,只此意,怎忘得。
肃肃金闺彦。古蒲察、巍巍令族,声名久远。
彤管一枝承内则。不写春愁秋怨。
更不假、花针柳线。
千字文章传千古,又何劳、列女纷纷传。
风人旨,异堪羡。鸥波故事今重见。
几生中、双修福慧,才人淑嫒。
绣虎雕龙天付与,好是骊珠一串。
能使我、读之不倦。
俚句勉题容附翼,忝同宗、何故相知晚。
何日欲,会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