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肃金闺彦。古蒲察、巍巍令族,声名久远。
彤管一枝承内则。不写春愁秋怨。
更不假、花针柳线。
千字文章传千古,又何劳、列女纷纷传。
风人旨,异堪羡。鸥波故事今重见。
几生中、双修福慧,才人淑嫒。
绣虎雕龙天付与,好是骊珠一串。
能使我、读之不倦。
俚句勉题容附翼,忝同宗、何故相知晚。
何日欲,会君面。
肃肃金闺彦。古蒲察、巍巍令族,声名久远。
彤管一枝承内则。不写春愁秋怨。
更不假、花针柳线。
千字文章传千古,又何劳、列女纷纷传。
风人旨,异堪羡。鸥波故事今重见。
几生中、双修福慧,才人淑嫒。
绣虎雕龙天付与,好是骊珠一串。
能使我、读之不倦。
俚句勉题容附翼,忝同宗、何故相知晚。
何日欲,会君面。
此诗由清代诗人顾太清所作,题为《金缕曲·题蒲察夫人〈闺塾千字文〉》。诗中赞美了蒲察夫人的才华与品德,以“金闺彦”开篇,形容其家族声名显赫,世代书香。接着,诗人赞扬蒲察夫人以“彤管一枝”承袭内则之职,不写春愁秋怨的世俗之作,而是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佳作。
诗人进一步描绘蒲察夫人在文学上的造诣,称其文章如“千字文章”,并指出无需借助花针柳线等俗套,自成风骨。她不仅才华横溢,还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同“列女”一般,令人敬仰。诗人赞叹她的作品蕴含深意,不同于那些追求表面华丽的“鸥波故事”。
诗中提到蒲察夫人与诗人的家族渊源,表达了对她的敬慕之情,并希望有机会能够面对面交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蒲察夫人及其作品的深刻欣赏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