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
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
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
官匪拾遗休学社,徒惊绛灌汉公卿。
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
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
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
官匪拾遗休学社,徒惊绛灌汉公卿。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魏源对历史变迁的独特见解。首句以"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开篇,表达了他对战乱与和平交替的感慨,暗示了世事无常,人们常常在经历过战争后向往和平,而在和平时期又对战争有所幻想。
"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通过对比,描绘出战争时期紧急文书频繁和普通人家孩子谈论海战、女子也能谈论军事的场景,反映出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深远。
"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进一步深化主题,写人们在梦中仍能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痛苦,而诗歌则成为记录这些悲欢离合的历史载体,带有浓厚的忧患意识。
最后两句"官匪拾遗休学社,徒惊绛灌汉公卿",诗人劝告世人,即使是官员也不要沉溺于权势争斗,应关注民生疾苦,以免像古代的绛侯周勃、灌婴那样只知权谋,不知体恤百姓。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魏源的历史批判精神。
悠悠万里道,送送三江口。
惜与所知别,行行重携手。
两载返衡门,连旬接杯酒。
既能谅迂愚,幸不弃衰朽。
云壑方倦栖,世路复缠纠。
挥袂谢乡闾,劝驾劳亲友。
停舟日将夕,晤语不能久。
惟有南山松,可喻固穷守。
临别枉情赠,欲报惭琼玖。
弭策归海上,兴言问亲故。
昔别今几存,旧恨当谁诉。
扰扰百年间,四十已虚度。
佳期在早岁,多为名所误。
鲁客之楚游,及归迷津路。
越人学邯郸,还遂失其步。
鼷量傥已盈,蚊力将何负。
未若还故吾,且履贫贱素。
游客久念还,道长苦难越。
解缆当麦秋,到家已菊月。
玉露凝寒条,金风飘素节。
兴言行役久,坐叹时芳歇。
四兄感今归,子侄追昔别。
置酒高堂上,丝竹清音发。
仕宦未极意,符瑞辉闾阀。
开轩望场稼,次第桑麻说。
击鲜绿沼中,时菊承露掇。
自我去八载,积念隔凉热。
欣兹返衡茅,节物复可悦。
暂息朝市喧,终养丘园拙。
晨出蓟北门,顾望黄金台。
高台亘层云,照耀五城开。
骏骨没已久,昭王安在哉。
驱马往从之,中涓难为偕。
台下谁家子,骎骎逝龙媒。
金鞭摇白日,玉蹄起红埃。
踯躅霸图尽,驱驰王运回。
怀思不能去,日夕悲风来。
西行至锦石,兹山何巑岏。
上有千花树,照耀紫云盘。
人传汉陆生,奉诏日南端。
片语下南越,千金入长安。
赵主降黄屋,粤俗为衣冠。
使还至此山,云锦绕层峦。
百万秦戍卒,三千汉材官。
铜标绝炎塞,横海泛波澜。
时来片语易,事去六师难。
功成在龙奋,名立附云翰。
志士不偶时,终古为悲酸。
仍闻桂江水,上接乌蛮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