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尚名节,矫枉或过之。
吾观晋王祥,其行何足师。
寒冰岂容卧,陟负非其时。
不见姜诗妻,诚感天自遗。
惟孝本庸行,夫岂事诡奇。
良由心好名,姑作不情为。
不然临深戒,在彼非不知。
守身义孰大,出处偏多疵。
扬雄莽大夫,著书拟《论语》。
韩偓拒朱温,诗丽若好女。
两人使不仕,美恶何由著。
必谓佻达流,名教非所与。
定论及盖棺,品节悬几许。
孰为旋风蓬,孰作中流柱。
圣哲固知人,弗由言貌取。
奈何后世士,凭文以荐举。
东汉尚名节,矫枉或过之。
吾观晋王祥,其行何足师。
寒冰岂容卧,陟负非其时。
不见姜诗妻,诚感天自遗。
惟孝本庸行,夫岂事诡奇。
良由心好名,姑作不情为。
不然临深戒,在彼非不知。
守身义孰大,出处偏多疵。
扬雄莽大夫,著书拟《论语》。
韩偓拒朱温,诗丽若好女。
两人使不仕,美恶何由著。
必谓佻达流,名教非所与。
定论及盖棺,品节悬几许。
孰为旋风蓬,孰作中流柱。
圣哲固知人,弗由言貌取。
奈何后世士,凭文以荐举。
这首清代张振凡的《读史》诗,通过对东汉和晋代人物的评价,探讨了名节与行为的关系。诗中批评了东汉时期过于崇尚名节可能导致矫枉过正,如晋王祥的行为虽有孝名,但其做法并不值得效仿。诗人引用姜诗妻的例子,强调真正的孝行在于真诚而非刻意求奇。他认为,过分追求名声可能导致人们做出不合常理的事,如扬雄和韩偓虽然有才学,但是否应以仕途来衡量其美恶仍有待商榷。
诗人进一步指出,人的品行高低不能仅凭表面文章评判,圣哲明察秋毫,不会轻易受人外在表现影响。然而,后世读书人往往依据文章推荐人才,这引发了对公正评价的质疑。诗的结尾,诗人借“旋风蓬”与“中流柱”的比喻,暗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在关键时刻坚守道义的人,而非仅仅追求表面名声者。整首诗寓言深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启示性。
拔地穹隆山,不镇风气浮。
殚心务华冶,纤琐穷剔搜。
偶作朴愿持,邻里咸鄙尤。
始信翟雉群,未宜厕之鸥。
脱我一袭衣,饮君城西楼。
压巷香曲尘,不滓深樽秋。
深樽秋绿光,下沈月魄幽。
以此斟酌君,荡君心郁忧。
忧心荡何涘,上薄斗与牛。
手撷天孙绡,拭君清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