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天过了,尚萧萧残雨。付与羁人做凄楚。
忆秋宵听遍,春国余寒,都不似,者样凄凉情绪。
瑶台应不远,遥想朱楼,也听叮咚铎铃语。
欹枕数深更,入晓行云,可递到、乡关烟树。
怕润逼衣篝未成薰,欲寄予都梁,断鸿无据。
梅天过了,尚萧萧残雨。付与羁人做凄楚。
忆秋宵听遍,春国余寒,都不似,者样凄凉情绪。
瑶台应不远,遥想朱楼,也听叮咚铎铃语。
欹枕数深更,入晓行云,可递到、乡关烟树。
怕润逼衣篝未成薰,欲寄予都梁,断鸿无据。
这首《洞仙歌》由清代词人储徵甲所作,描绘了一幅雨后梅天的凄凉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
词中以“梅天过了,尚萧萧残雨”开篇,点明了季节背景和环境氛围,雨后的梅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哀愁。接下来,“付与羁人做凄楚”,直接点出词人的身份——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色,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忧伤。
“忆秋宵听遍,春国余寒,都不似,者样凄凉情绪。”词人回忆起往昔的秋夜,虽然寒冷,但与眼前的景象相比,却显得温暖而宁静。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当前情境的悲凉。
“瑶台应不远,遥想朱楼,也听叮咚铎铃语。”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中的仙境与现实中的场景形成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词人的孤独感和对远方的思念。
“欹枕数深更,入晓行云,可递到、乡关烟树。”词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能在深夜里数着时间的流逝。他想象着,或许连飘渺的行云也能传递他对家乡的思念,哪怕只是烟树的一抹影子。
最后,“怕润逼衣篝未成薰,欲寄予都梁,断鸿无据。”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他害怕潮湿的空气会侵蚀衣物,无法点燃香薰来驱散忧愁;同时,他也渴望能有一条途径,将这份思念寄给远方的亲人,但又感到无从下手,仿佛断了翅膀的鸿雁,无法飞翔。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词人在异乡面对自然景色时的孤独、忧郁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听说州除美,州临颍水清。
风谣带京洛,湖岛似蓬瀛。
昔泛扁舟下,今闻太守行。
山川应好在,为道旅人情。
泠然非徵亦非商,夜久清音入梦长。
人道官蛙成鼓吹,我知风水是霓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