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行乐人,上节赏游新。
楼台宵向曙,弦管夜惊春。
宝勒灯前度,金妆月下亲。
别有河桥上,争看洛川神。
长安行乐人,上节赏游新。
楼台宵向曙,弦管夜惊春。
宝勒灯前度,金妆月下亲。
别有河桥上,争看洛川神。
这首诗描绘了上元之夜长安城中繁华热闹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节日的欢乐与喜庆氛围。首句“长安行乐人,上节赏游新”点明了地点和时间,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都城,每逢佳节便成为人们欢聚一堂、尽情游乐的地方。接着,“楼台宵向曙,弦管夜惊春”两句,通过描述夜晚至黎明时分,楼台灯火通明,弦管声不绝于耳,营造出一种节日特有的喧嚣与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中,“宵向曙”暗示时间的推移,而“夜惊春”则巧妙地将季节的更替融入到节日的氛围之中,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宝勒灯前度,金妆月下亲”进一步描绘了节日中的奢华与浪漫。宝勒(装饰华丽的马具)在灯火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珍贵,而女子们身着华美的金装,在月光下显得更加娇艳动人。这两句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装扮之美,也体现了节日中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别有河桥上,争看洛川神”则以河桥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众人争相观看洛水女神的场景。洛水女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美丽女神,此处借以象征节日中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崇拜。这一句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上元之夜人们内心的喜悦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成功地捕捉并展现了上元之夜长安城中独特的节日气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欢笑与祝福的夜晚之中。
卷梨云,飘燕雨。春去迅如许。
忆梦寻痕,旧约渺难据。有人细浣冰毫,亲裁玉楮。
苦画出、销魂词句。黯无绪。
凭问岁岁年年,为欢几朝暮。
叶叶花花,春来总如故。剩他密密行行,凄凄楚楚。
又痴绝、几家夫妇。
柯家学校号崇礼,成绩斐然良可喜。
屈指星霜二十周,飞函速客和会启。
忆昔清室图自强,变法先从育才起。
诏下郡县急兴学,斯校乘时遂经始。
松公首倡询谋同,群彦翩翩同董理。
慎选师资广陶铸,兰桂森森尽桃李。
共和肇造学制更,灌输欧化厚根柢。
潮属高小推先河,绛县疑年谁敢齿。
满目琳琅设备新,到此如入五都市。
老我筋力已颓唐,返辔王阳空仰企。
若教杖策随后尘,应共韶乐叹观止。
却作巴渝当贺笺,留备他年修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