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忘言人,马鬣今宿草。
生平不如意,欲伴寒木槁。
遂令藜苋肠,更尽组绣巧。
三年对空案,诵子诗可饱。
从来文字工,不解颜色好。
相逢期后身,再访西院老。
异时忘言人,马鬣今宿草。
生平不如意,欲伴寒木槁。
遂令藜苋肠,更尽组绣巧。
三年对空案,诵子诗可饱。
从来文字工,不解颜色好。
相逢期后身,再访西院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吕本中的《遣怀三首(其三)》。诗中描绘了诗人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与感慨,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首句“异时忘言人,马鬣今宿草。”以“忘言人”比喻那些曾经与自己有过深刻交流的朋友,如今却已逝去,化为荒草,表达了对逝去友情的怀念。接着,“生平不如意,欲伴寒木槁。”诗人感叹自己一生多有不如意之事,希望能够像枯木一样,静静地陪伴在这些朋友的身边,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哀伤。
“遂令藜苋肠,更尽组绣巧。”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内心的痛苦比作藜苋之肠,而“组绣巧”则象征着那些精美的技艺或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但又无法触及的无奈。
“三年对空案,诵子诗可饱。”描述了诗人长时间对着空案(可能指书桌或工作台),通过诵读他人的诗歌来寻求心灵的慰藉,暗示了他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孤独和寂寞。
“从来文字工,不解颜色好。”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字艺术的高超造诣,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外在美(如颜色、容貌等)的欣赏不足,或许是在暗喻自己在情感生活或人际交往方面的欠缺。
最后,“相逢期后身,再访西院老。”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再次与老友相聚,重访往日的西院,寄托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于过去友情的怀念、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寂寞,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