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闪牙旗扫鬼门,又携龙杖探真源。
寻丹人忆仙中吏,抱朴书传意外言。
石乳滴床含雾冷,药炉留火入冬温。
松间老鹤如人语,知是先生几代孙。
曾闪牙旗扫鬼门,又携龙杖探真源。
寻丹人忆仙中吏,抱朴书传意外言。
石乳滴床含雾冷,药炉留火入冬温。
松间老鹤如人语,知是先生几代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探寻道家秘境的道士形象,充满了神秘与玄妙的色彩。首句“曾闪牙旗扫鬼门”以夸张的手法,将道士的行踪置于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背景之下,暗示其非凡的能力和勇猛的气概。“又携龙杖探真源”则进一步展现了道士深入未知、追求真理的决心与行动。
“寻丹人忆仙中吏,抱朴书传意外言”两句,通过“寻丹人”的视角,表达了对古代仙人智慧的追忆与对古老道家典籍中深藏不露知识的渴望。这里的“仙中吏”可能指的是古代仙界的官员或助手,而“抱朴书”则代表了道家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超越常人的智慧和经验。
“石乳滴床含雾冷,药炉留火入冬温”描绘了勾漏洞内自然景观与道士修行环境的和谐统一。石乳滴落的声音与周围的雾气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凉而神秘的氛围;而药炉中燃烧的火焰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带来温暖,象征着道士通过修炼获得的内在力量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共存。
最后,“松间老鹤如人语,知是先生几代孙”以松林中的老鹤仿佛在对话的形式,巧妙地将自然与人的智慧联系起来。这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暗含了对道士高深修为和传承精神的赞美。老鹤的“人语”可能是对道士智慧的敬仰,也可能是对其传承道统的肯定,暗示了道士不仅是个人的修行者,也是道家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士探寻神秘洞穴的描写,展现了道家文化中追求真理、尊重自然、重视传承的精神风貌,以及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吴中高士张壶梁,雄才藻思世莫当。
生平好客拟郑庄,邀欢折简披琳琅。
春风嘘暖回金阊,大开绮席文起堂。
华灯四壁灿灿光,庭前遝沓喧笙黄。
盘羞纷错品异常,尊醪湛冽称琼浆。
梨园年少施红妆,霓裳一曲酒百觞。
主人情深兴复长,不放阁后穷宾亡。
飞觞流斝频相将,座客酩酊夜未央。
伫看火树照大荒,须臾兔魄沈西方。
百年此曾能几场,当筵醉客宁辞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