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景楼台出,凭栏一倍清。
枝头鱼影乱,桥底佛灯明。
笑语随波涌,云霞近水行。
微风吹月散,依旧小池平。
倒景楼台出,凭栏一倍清。
枝头鱼影乱,桥底佛灯明。
笑语随波涌,云霞近水行。
微风吹月散,依旧小池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池边凭栏远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池畔的静谧与生机。首句“倒景楼台出”,巧妙地运用了视觉错觉,仿佛楼台倒映在水中,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接着,“凭栏一倍清”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枝头鱼影乱,桥底佛灯明”两句,动静结合,鱼儿在枝头跳跃,留下斑驳的影子,而桥下佛灯闪烁,既增添了诗意又蕴含着宗教的宁静与祥和。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笑语随波涌,云霞近水行”则进一步渲染了池边的热闹与生动,笑声与话语随着水面的波动四处飘荡,云霞似乎也因水的牵引而靠近,充满了动态美。
最后,“微风吹月散,依旧小池平”以微风轻拂、月光散落的景象收尾,不仅表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平静与和谐。整首诗通过对池边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人生莫厌贫,厌贫多所许。
食贫许粱肉,始觉薇藿苦。
衣贫许章黻,皮褐畏予侮。
粱肉岂不甘,所恶呼尔与。
章黻匪不华,君子贵自处。
凤凰巢椅桐,游鱼乐繁渚。
上下忘其天,各自矜鳞羽。
离离田上苗,丁丁远山斧。
田窦虽足歆,宵旦移寒暑。
萌隶终岁赡,毋宁询季主。
屋倚千尺厓,门临九曲渊。
欣逢上巳日,芳春犹及妍。
山客忘新故,褉韨仍世传。
护生非千金,石泉如天泉。
渌水宕丹峰,回流濯繁鲜。
野服薄连绮,藉草誇琼筵。
胜事追古人,周秦肇何年。
华林岂维昔,西池今犹然。
乐极悲相随,此理无深玄。
代不乏哲后,亦复多豪贤。
宴赏正当时,叹息忽在前。
落花不上枝,归禽逐后先。
对此惜良晨,景过生人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