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幅吹空縠,孰写仙禽状。
䯔耳侧以听,赤精旷如望。
引吭看云势,翘足临池样。
颇似近蓐席,还如入方丈。
尽日空不鸣,穷年但相向。
未许子晋乘,难教道林放。
貌既合羽仪,骨亦符法相。
愿升君子堂,不必思昆阆。
三幅吹空縠,孰写仙禽状。
䯔耳侧以听,赤精旷如望。
引吭看云势,翘足临池样。
颇似近蓐席,还如入方丈。
尽日空不鸣,穷年但相向。
未许子晋乘,难教道林放。
貌既合羽仪,骨亦符法相。
愿升君子堂,不必思昆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对一幅画作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篇“三幅吹空縠,孰写仙禽状”即设定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意境,仿佛画中的鸟儿就要从纸上飞跃而出。这不仅是对绘画技艺的赞美,也透露出诗人对艺术高洁、不染尘埃的情感寄托。
“䯔耳侧以听,赤精旷如望”中,诗人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将自己融入画境,仿佛能听到画中的声音和呼吸,这种超现实的感受增添了画面的神秘色彩。接着,“引吭看云势,翘足临池样”则是对画中禽鸟姿态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观察能力,也让读者能够在心中勾勒出画面的生动景象。
“颇似近蓐席,还如入方丈”这两句,通过对空间感的运用,让人感觉到画中的禽鸟似乎就在身边,甚至可以进入其生活的场所。这不仅是对绘画艺术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与艺术和谐共生的审美追求。
“尽日空不鸣,穷年但相向”表达了一种静谧与孤独,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哲思。尽管画中的禽鸟终日沉默,但它们彼此朝夕相对,这种平和而深远的情感寄托,让人不禁感慨万分。
“未许子晋乘,难教道林放”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艺术修养的高要求,以及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所持之严谨态度的肯定。这里的“子晋”和“道林”,都是历史上的艺术大家,他们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标准。
最后,“貌既合羽仪,骨亦符法相。愿升君子堂,不必思昆阆。”则是对画中禽鸟外形与内质都达到了完美统一的赞誉,同时也是诗人对于艺术家能够达到高尚境界的殷切期望。这不仅是对画作的肯定,也是对艺术追求纯粹、崇高理想的表达。
整首诗通过对绘画作品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与追求。
人生七十古云稀,况复行年又十期。
奕世未尝欺暗室,全身又喜遇明时。
消磨旧业凭黄卷,断送馀光近玉卮。
佳句祝延诚厚意,不忘交戒是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