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当人起,烟沙近腊天。
不知今夜梦,可到故林边。
敝罶三星在,扁舟百丈牵。
浮生厌漂荡,四十转茫然。
江月当人起,烟沙近腊天。
不知今夜梦,可到故林边。
敝罶三星在,扁舟百丈牵。
浮生厌漂荡,四十转茫然。
这首诗《旅夜》由清代诗人李锴所作,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首句“江月当人起”,以月映衬江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寂的氛围,仿佛月光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共同见证了夜晚的宁静。次句“烟沙近腊天”,通过描述临近腊月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季节的变换与环境的苍凉,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漫长。
接着,“不知今夜梦,可到故林边”两句,将诗人的思绪从现实拉向梦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人似乎在问自己,是否能在梦中回到那熟悉的故乡,寻找心灵的慰藉。
后两句“敝罶三星在,扁舟百丈牵”,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生活场景。敝罶(破船)与三星(指北斗星),扁舟与百丈(长绳)的组合,既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困顿,也蕴含着诗人对自由与平静生活的向往。诗人以“浮生厌漂荡”表达对漂泊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四十转茫然”则透露出岁月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旅途中对自然、对故乡、对生活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内心世界深刻探索的勇气。
诸禅结伴游玉塔,灵踪胜境将心劄。
归来举似春如何,何似狂僧无缝塔。
无缝塔,最难邈,岂同白玉受人踏。
五湖四海尽云奔,踏破几多鞋与靸。
无缝塔,甚匼匝,若遇同人方始答。
忽然展手借样看,便与拦腮鼓一搭。
秋生深径里,老病眼慵开。
户外行人绝,林间朔吹回。
乱蛩鸣古堑,残日照荒台。
唯有他山约,相亲入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