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
吾师住其下,禅坐證无生。
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往行。
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
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
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
吾师住其下,禅坐證无生。
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往行。
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明禅师的高僧在西山兰若的生活状态。诗中“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两句表达了西山的壮丽景色以及兰若位于山势之中的位置,给人以深藏不露的感觉。“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时间设定在中午过后到傍晚,诗人通过“收彩翠”和“夕阳照分明”的画面,传达出一种静谧与清晰的意境。
“吾师住其下,禅坐證无生”一句直接指出了主人公是一位道高年久、修行深厚的禅师,他在兰若中静居,用心修炼。"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往行"则展示了这位禅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他不仅生活在山中,还能将自己的住所融入到大自然之中。
“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一句透露出诗人与这位禅师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凡间的樵夫,也包括了山中的神灵,都成为了他传道授业的对象。“日暮方辞去,田园归冶城”则表达了诗人在一天快要结束时对这次难忘的会面告别,返回自己平凡的生活环境。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山兰若之美,以及禅师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达观自在的人生态度。
城上层楼北望时,闲云远水自相宜。
人人尽道堪图画,枉遣山翁醉习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