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波涵一碧秋,飘飘随处任轻舟。
踏歌听立忘机鹭,击楫惊飞熟梦鸥。
烟水淡图山点翠,云霞丽景日抛球。
帆收不尽湖天景,何必蒹葭古渡头。
万顷波涵一碧秋,飘飘随处任轻舟。
踏歌听立忘机鹭,击楫惊飞熟梦鸥。
烟水淡图山点翠,云霞丽景日抛球。
帆收不尽湖天景,何必蒹葭古渡头。
这首诗描绘了泛舟太湖的悠闲与自然之美。首句“万顷波涵一碧秋”以广阔的湖面和深邃的秋色开篇,营造出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接着,“飘飘随处任轻舟”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随波逐流、自由自在的畅游状态。
“踏歌听立忘机鹭,击楫惊飞熟梦鸥”这两句通过描写诗人与自然界的互动,进一步渲染了和谐与自由的氛围。鹭鸟在湖边悠然站立,诗人踏歌而行,似乎与之融为一体;而当诗人轻轻划动船桨时,鸥鸟被惊起,仿佛从梦中醒来,这一场景充满了诗意与生活情趣。
“烟水淡图山点翠,云霞丽景日抛球”则将视线转向远处,描绘了一幅烟雾缭绕、山水翠绿、云霞绚烂的日落景象,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多彩。
最后,“帆收不尽湖天景,何必蒹葭古渡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赞叹,同时也暗示了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即使船帆收起,但湖天景色依旧美不胜收,何必拘泥于传统的渡口呢?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追求,以及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泛舟太湖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
妾家白门杨柳下,杨柳当年系郎马。
又住钱塘杨柳边,杨柳仍藏乌哑哑。
生憎哑哑乌,逐郎郎在湖,聊复为郎提玉壶。
泛月月未起,萧萧一湖水。
向月人人道有情,未见情人为情死。
君不见白使君苏使君,一呼小蛮一朝云。
今日妾歌《懊恼》词,借问使君闻不闻?
无端再唱《金陵》乐,若个天涯不流落。
好认西湖是妾家,南屏山前多藕花。
藕花折郎手,花飘不得藕。
心知郎有他,为郎来劝酒。
一诉姊妹知,不如诉郎友。
将寻小小过西陵,月落天低江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