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护朱棂绕槛斜,层层蹑级望无涯。
名祠冠履游多士,穷岛弦歌响万家。
环海抱山称胜地,罗奎缠璧散馀霞。
曾知道脉宗邹鲁,文物于今喜渐加。
帘护朱棂绕槛斜,层层蹑级望无涯。
名祠冠履游多士,穷岛弦歌响万家。
环海抱山称胜地,罗奎缠璧散馀霞。
曾知道脉宗邹鲁,文物于今喜渐加。
此诗描绘了文昌阁的壮丽景象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句“帘护朱棂绕槛斜”,以细腻之笔勾勒出文昌阁的建筑特色,红木窗棂在斜阳下映照出别样风情,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庄重的氛围。接着,“层层蹑级望无涯”一句,通过登高远眺的动态描写,展现了文昌阁所在之地的辽阔视野,暗示着知识的无限与追求的无尽。
“名祠冠履游多士,穷岛弦歌响万家”两句,不仅赞美了文昌阁作为文化圣地的地位,更体现了其对众多学者和学子的吸引力,以及它所承载的教育与文化的传播功能。文昌阁不仅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更是知识与智慧的源泉,其影响遍及四方,响彻千家。
“环海抱山称胜地,罗奎缠璧散馀霞”则进一步描绘了文昌阁周边的自然美景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海山环绕,风光旖旎,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处胜境。而“罗奎缠璧散馀霞”一句,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日落时分,奎星(古代指北斗七星)与璧玉(象征文采)交织在霞光之中,寓意着文昌阁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价值。
最后,“曾知道脉宗邹鲁,文物于今喜渐加”表达了对文昌阁历史传承与文化积累的肯定与自豪。邹鲁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们深知自己的文化根源,并且乐见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与丰富。这不仅是对文昌阁的赞誉,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颂扬。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文昌阁作为文化圣殿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美好愿景。
织女不在东,牵牛不在西。
何故杜陵老,诗乃颠倒之。
东西既易位,心志安得齐。
由来阳德刚,转为阴所欺。
年年七夕会,一渡河之麋。
既会辄又返,何如不渡为。
岂惟人事迕,天上有乖离。
不见奔月人,忘为后羿妻。
帝孙本骄贵,益视田夫卑。
天钱纵可贷,劝君勤耕犁。
卷绿色芳心,春风吹不碎。
故侯五色瓜,王孙一畦菜。
王孙本自开平家,运逢百六良可嗟。
万事消沈付云水,百年带砺成空华。
帝城金粉归何许,山鬼年年哭风雨。
金齑玉脍相公家,紫藓苍苔孝陵土。
故垒萧萧芦荻秋,石头城上月如钩。
路人犹指王孙菜,江水茫茫去不休。
言访丹棱沜,车停似舟泊。
安得渔钓终,尽解情爱缚。
聚谈互出奇,有酒独亦乐。
藤阴绿渐浓,楸花红不落。
名泉二十八,一一费疏凿。
傥许遂重游,宁辞趁双脚。
忆昔倾盖时,相逢已嫌暮。
怜才亮予戆,起嫉由众嫭。
挟策走风尘,流光换霜露。
君今已三黜,我亦迟一顾。
朅来聚江乡,飞觞更敲句。
说诗薄三唐,探书穷四库。
张胆破然疑,拓胸藏掌故。
何期忽分张,离合诚有数。
分手复踟蹰,垂杨暗歧路。
故人联袂清风来,残雨犹滴诗龛开。
犹孟踏破空廊苔,笔花落纸心疑猜。
东邻睡足严香老,红日三竿说太早。
浙西有客学冬花,邗上三朱梦春草。
黄生黄生真太痴,洒墨便是无声诗。
吴子衙官怕官热,湘竹为我图风枝。
瑰奇更羡姚太史,一片秋云堕十指。
太仓家法剩二王,粗枝大叶张风子。
舍人水部各闭门,伏几追写梅花魂。
卷尾丹铅付渲染,譬如鸿爪须留痕。
我自展向月桥读,乔松怪石生平熟。
何处种梧何处竹,草阁荒凉不可宿。
阶虫啾唧楼钟续,黄生自起剪秋烛。
解衣磅礴坐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