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不在东,牵牛不在西。
何故杜陵老,诗乃颠倒之。
东西既易位,心志安得齐。
由来阳德刚,转为阴所欺。
年年七夕会,一渡河之麋。
既会辄又返,何如不渡为。
岂惟人事迕,天上有乖离。
不见奔月人,忘为后羿妻。
帝孙本骄贵,益视田夫卑。
天钱纵可贷,劝君勤耕犁。
织女不在东,牵牛不在西。
何故杜陵老,诗乃颠倒之。
东西既易位,心志安得齐。
由来阳德刚,转为阴所欺。
年年七夕会,一渡河之麋。
既会辄又返,何如不渡为。
岂惟人事迕,天上有乖离。
不见奔月人,忘为后羿妻。
帝孙本骄贵,益视田夫卑。
天钱纵可贷,劝君勤耕犁。
这首清代诗人戚学标的《七夕》以织女和牵牛的神话故事为背景,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诗中,诗人批评了杜陵老者在诗歌创作中颠倒了织女与牵牛的传统象征,暗示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偏离。他指出,阴阳关系中的刚柔失衡,导致了人间和天上的不和谐。
诗人进一步借织女与牵牛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却只能短暂相聚,然后返回各自位置的情景,寓意着人生的无奈和不完美。他提出,如果织女选择不渡银河,或许会避免这种分离。同时,诗人也揭示了社会等级观念,认为帝孙(贵族)看不起田夫,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
最后,诗人以“天钱”(比喻天意或命运)的借贷为喻,劝告人们要勤劳耕作,表达了对朴素生活的推崇和对勤奋精神的赞美。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