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登渤澥岛,回首秦东门。
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
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
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
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
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
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
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
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
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
北登渤澥岛,回首秦东门。
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
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
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
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
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
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
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
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
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渤澥岛,回望秦地东门的景象。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传说的深沉思考,以及对永恒与无常的哲学感悟。
"北登渤澥岛,回首秦东门",开篇便设定了一种远望和回顾的情境。诗人站在渤澥岛上,向北眺望,那遥远的地方正是古代秦国的地界。这一登临,不仅是空间的攀升,更是一种时间的穿越。
"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自然之美是由谁所创造?天然之泉水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句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与疑惑。
接下来的"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则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渤澥岛如同巨大的自然雕塑,将周围的百谷纳入其中,其水流环绕,没有边界。诗人在这广阔无垠之中,看到了天地间的根基,感受到了宇宙之大。
"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这一段描述了太阳从中央升起,如同扶桑(古代神话中的仙树)一般可亲触。诗人心向往之地,是那传说中的蓬莱峰,以及传说中帝王的宫殿——金台。
紧接着的是历史的回响:"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诗人提到了秦始皇曾在这里巡视,他登临高处,似乎要与天地齐观。随后是对古代百神大会的想象,以及对太阳和群山奔走追逐的描绘。
然而历史与传说终究是虚幻的。"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诗人提到了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以及徐福受命寻找蓬莱三山的传说。这些都化为泡影,只留下了实实在在的石桥和千年的潮水印记。
整首诗通过对渤澥岛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历史之沉重以及时间之永恒的深刻感悟。这不仅是一次登临之旅,更是心灵的一次穿越与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