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骑远,千里别沙阳。
泛碧斋傍凝翠阁,栖云寺里印心堂。回首意茫茫。
分水岭,烟雨正凄凉。
南望瓯闽连海峤,北归吴越过江乡。极目暮云长。
征骑远,千里别沙阳。
泛碧斋傍凝翠阁,栖云寺里印心堂。回首意茫茫。
分水岭,烟雨正凄凉。
南望瓯闽连海峤,北归吴越过江乡。极目暮云长。
诗人以一种淡远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江南春色的山水画卷。开篇“征骑远,千里别沙阳”即设定了一个远行于遥远边塞的场景,征尘未起,却已心怀千里之外的故土与日光。接着,“泛碧斋傍凝翠阁,栖云寺里印心堂”描绘了一处幽深的山水之境,碧波荡漾的水面旁有一座翠绿的阁楼,与天然融为一体,而那神秘的栖云寺内,有一个名为“印心堂”的静室,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是修身养性的所在。
然而,当诗人“回首意茫茫”之时,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限的思念。这种情感随着“分水岭,烟雨正凄凉”而加深,那分界两地的山岭上,烟霭迷蒙,细雨绵绵,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寒冷。
最后,“南望瓯闽连海峤,北归吴越过江乡。极目暮云长”中,诗人的视线似乎越过了山水,穿透了时空,向着远方的故乡伸去。在这里,他既有对南方瓯闽(今福建一带)美景的眷恋,也有对北归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故土的无限留恋。暮色渐长,云间似乎藏着诗人的无尽思绪。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长安月,秋来皎皎白如雪。
层城乍见隐清辉,高阁曾看几圆缺。
层城高阁倚云霄,万户千门杂管箫。
铜龙夜听三更漏,金阙光悬七夕桥。
百子池边凝夜霰,双凤楼中澄素练。
秦王小筑合欢宫,汉主恩深昭阳殿。
延年女弟入清凉,侍女宵焚百和香。
宠夺汉宫三十六,庭燎无复昔时光。
大道青楼临岸柳,青骢白马章台走。
挟弹争趋北杜鹰,高歌宁恨东门狗。
罗衣席地醉氍毹,不惜家藏万斛珠。
当场欲买千金笑,得意常倾一石馀。
征夫自戍交河北,雁书断绝无消息。
边上塞云长惨淡,闺中秋月寡颜色。
楼头小妇怨箜篌,银丝閒搀玉搔头。
不向绮筵送歌舞,偏从蓬户照离愁。
绮筵蓬户无常在,惆怅桑田与沧海。
悲欢共斗六千场,圆缺空环一百载。
百年对此叹蹉跎,乌鹊南飞可奈何。
江头商妇移船待,湖上佳人挟瑟过。
此时音管徒聒耳,伤心倏忽韶华里。
谁家能驻西江月,谁家能揠东流水。
风光不惜伫幽人,岁岁年年对玉轮。
花开但约同心赏,醉态从教俗客嗔。
夏去秋来有代谢,繁华应见如飙尘。
《明月篇》【明·欧必元】长安月,秋来皎皎白如雪。层城乍见隐清辉,高阁曾看几圆缺。层城高阁倚云霄,万户千门杂管箫。铜龙夜听三更漏,金阙光悬七夕桥。百子池边凝夜霰,双凤楼中澄素练。秦王小筑合欢宫,汉主恩深昭阳殿。延年女弟入清凉,侍女宵焚百和香。宠夺汉宫三十六,庭燎无复昔时光。大道青楼临岸柳,青骢白马章台走。挟弹争趋北杜鹰,高歌宁恨东门狗。罗衣席地醉氍毹,不惜家藏万斛珠。当场欲买千金笑,得意常倾一石馀。征夫自戍交河北,雁书断绝无消息。边上塞云长惨淡,闺中秋月寡颜色。楼头小妇怨箜篌,银丝閒搀玉搔头。不向绮筵送歌舞,偏从蓬户照离愁。绮筵蓬户无常在,惆怅桑田与沧海。悲欢共斗六千场,圆缺空环一百载。百年对此叹蹉跎,乌鹊南飞可奈何。江头商妇移船待,湖上佳人挟瑟过。此时音管徒聒耳,伤心倏忽韶华里。谁家能驻西江月,谁家能揠东流水。风光不惜伫幽人,岁岁年年对玉轮。花开但约同心赏,醉态从教俗客嗔。夏去秋来有代谢,繁华应见如飙尘。
https://shici.929r.com/shici/UzA1IVb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