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每独往,问讯西隐楼。
清阴蔼乔木,天风忽凉秋。
归舟溯平湖,遥见仰山月。
月色如德人,万古光不灭。
素练不盈尺,写此千里心。
欲知相忆不,明月是知音。
南山每独往,问讯西隐楼。
清阴蔼乔木,天风忽凉秋。
归舟溯平湖,遥见仰山月。
月色如德人,万古光不灭。
素练不盈尺,写此千里心。
欲知相忆不,明月是知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前往南山的宁静之旅,以及在途中所见之景的细腻感受。首句“南山每独往”,简洁地勾勒出诗人独自漫步于山间的画面,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自在。接着,“问讯西隐楼”则引出了对隐居之所的向往与探寻,营造了一种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归宿的意境。
“清阴蔼乔木,天风忽凉秋”两句,通过描绘树木的浓荫和秋日的微风,渲染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更迭,引发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敏感与思考。
“归舟溯平湖,遥见仰山月”描绘了诗人乘舟返回时,远眺湖面,只见一轮明月高悬,与山峰相对应的景象。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远方、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之情。
“月色如德人,万古光不灭”将月色比作品德高尚之人,寓意着永恒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质的赞美与追求。而“素练不盈尺,写此千里心”则以月色的纯净与广阔,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深邃与宽广,通过简短的文字,传达了深远的情感。
最后,“欲知相忆不,明月是知音”一句,巧妙地将情感寄托于明月之上,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或故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明月作为知音的角色,能够理解并传递这份情感,深化了主题,增添了诗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思,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时惟文明,笃生哲人。若大厦斯搆,巨木既抡。
江汉濯灵,于国之南。来游来观,有兹邃庵。
于穆邃庵,奠长安之里。先民有言,人远室迩。
仞墙既辟,朗牖载启。迈心昭旷,崇志玄始。
承明既下,遵此深闳。耽耽渠渠,以造尔后生。
孰曰一室,而匪八荒。君子善居,旁达煌煌。
凡此煌煌,惟邃之功。故岳深则蓄,川汇攸同。
诞求明德,兹庵是出。出则外攘,入则内谧。
庸是基程,光我王室。帝用勤止,佥曰允谐。
三事是寄,以陟崇阶。对扬休命,执德不回。
秉国之钧,邃兹弘开。孰求勿获,胡致匪才。
以延我基绪,于皇遐哉。
铅山山间紫溪边,违松别菊几十年。
只今解组赋归去,载寻二物同周旋。
从教藓蔓荒三径,乔木芳苗尚繁盛。
盘桓树底仰高标,傲睨轩中谐逸兴。
平生于尔颇有情,寓目便觉襟怀清。
根跑茯苓斸雪块,蕊茁蓓蕾攒金英。
俗尘到少柴门闭,密叶屯云花绕砌。
翠耸端宜太白巢,黄舒最适渊明意。
非徒抚玩忧暂忘,更怜也解凌冰霜。
梦回半夜生秋籁,节过重阳馀晚香。
朝观夕对当窗牖,心交弗渝还耐久。
懒伴孤山处士梅,惟依彭泽先生柳。
钜干低丛总足怡,时飘苍雪坠东篱。
抡材不愿为梁栋,介寿何妨泛酒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