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命辞台席,扶亲道更光。
风流在东阁,优逸是南阳。
治箧排宸翰,行衣带御香。
裤襦编户暖,扇枕板舆凉。
铃阁留僧饭,书斋著道装。
遗踪寻耿邓,善政法龚黄。
潭净秋收菊,郊平晓坐棠。
未应淹郡国,即是复岩廊。
一息同鹏鸟,重来浴凤皇。
贰卿三十八,羞杀老冯唐。
拜命辞台席,扶亲道更光。
风流在东阁,优逸是南阳。
治箧排宸翰,行衣带御香。
裤襦编户暖,扇枕板舆凉。
铃阁留僧饭,书斋著道装。
遗踪寻耿邓,善政法龚黄。
潭净秋收菊,郊平晓坐棠。
未应淹郡国,即是复岩廊。
一息同鹏鸟,重来浴凤皇。
贰卿三十八,羞杀老冯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禹偁所作,名为《送礼部苏侍郎赴南阳》。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以精美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官员赴任南阳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友人的不舍和期盼。
“拜命辞台席,扶亲道更光。”开篇两句,便设定了一个庄重而又温馨的画面。这里的“拜命”指的是官员接受皇帝的命令赴任,而“辞台席”则是离开朝廷的意思,通过“扶亲道更光”,诗人表现了对这位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接下来的“风流在东阁,优逸是南阳。”两句,描绘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景。“风流”指的是清新雅致的文风,而“东阁”则可能暗示了一种高洁或理想的空间。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苏侍郎赴任南阳后能享受优美生活的期望。
“治箧排宸翰,行衣带御香。”这两句,则描写了官员赴任时所携带的文书和物品。“治箧”指的是整理好文书文件,“排宸翰”则是排列着珍贵的墨宝。而“行衣带御香”,则表明这位官员不仅精神上受到皇恩浩荡的滋润,连所穿的衣物都充满了帝王的馨香。
诗中还有一些细节,如“裤襦编户暖”、“扇枕板舆凉”,则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温暖和清凉做出的生动描写。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
“铃阁留僧饭,书斋著道装。”这里的“铃阁”可能指的是寺庙,而“留僧饭”则表现了一种慈善之举。“书斋著道装”,则是对苏侍郎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一种期待。
接下来的几句“遗踪寻耿邓,善政法龚黄。潭净秋收菊,郊平晓坐棠。”则是对苏侍郎到任后能继续留下美好的治绩和文化遗产的期许,同时也描绘了一种宁静自然的生活状态。
诗末的“未应淹郡国,即是复岩廊。一息同鹏鸟,重来浴凤皇。”则表达了对苏侍郎不久后能再次回到朝廷,甚至能够像神仙一样升华的美好愿景。最后,“贰卿三十八,羞杀老冯唐。”则可能是诗人对友人的赞誉之词,或是对友人某种品质的肯定。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更通过对赴任官员的美好祝愿,表现了一种深厚的情谊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胡桃来七夕,新果正新尝。
西北神仙品,衡茅筐篚香。
外刚明质直,内理见文章。
为是羞牛女,星桥莫涕裳。
昔年曾附骥,如君最擅场。
乘槎泛牛渚,说剑射龙光。
东璧文章重,西曹礼乐张。
白云频视草,丹笔每□香。
麟趾先无告,鸾声出未央。
九疑开法象,五色跨神羊。
解网宽三面,下车泣一方。
奚囊惟疏牍,扶杖尽壶觞。
珠勒喧梧桂,锦衣押凤凰。
阳和披柳色,阴德种兰芳。
忽动归朝思,应知报主肠。
更怜民力竭,流涕未为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