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昔日贸皮衣,数载惭将鹤氅披。
还我丈夫调御服,须知此物不相宜。
如来昔日贸皮衣,数载惭将鹤氅披。
还我丈夫调御服,须知此物不相宜。
这首诗以禅宗的口吻,探讨了身份与外在形式的关系。诗人以“如来昔日贸皮衣”开篇,借用佛祖过去贸易皮衣的故事,隐喻人们追求外在物质或形式上的改变,以此寻求内心的满足或解脱。然而,“数载惭将鹤氅披”,诗人指出这种改变最终只会带来惭愧,因为鹤氅并非适合于佛祖的身份,正如外在的物质追求并不能真正满足内在的精神需求。
接下来,“还我丈夫调御服”,诗人呼吁回归本真,找回属于自己的、适合的身份和生活方式。“须知此物不相宜”,强调了选择适合自己的事物的重要性,无论是外在的衣物还是内在的生活方式,都应该符合个人的真实需求和身份特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表达了对个体身份认同和生活选择的深刻思考,鼓励人们追求真实自我,而非盲目追求外在的形式或物质。
我看后村诗,未许后生到。
油然真意兴,流出好怀抱。
蜂蝶林中花,牛羊原上草。
孤村来午馌,小涧生新潦。
扶孙行更健,阻雨归不早。
买鱼船迸滩,畏虎樵争道。
客多待荷花,田少种粳稻。
木龙有造化,野鹤无烦恼。
中秋月到笛,九日鞠上帽。
东舍帘酥胸,西邻绩鬼貌。
剖开床头瓮,浇沃腹中稿。
对灯舞僛僛,抚几歌浩浩。
明朝复何事,随意足幽讨。
墙下负暄宜,腊前得白好。
金穰心愿遂,木刻足迹扫。
此乐政无价,吾诗尤是宝。
清风百世下,持以见郊岛。
持以见郊岛,岂不一绝倒。
岂不一绝倒,来迎玉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