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竹应须我辈人,茅檐对此可忘贫。
攲风带雨看无厌,淡夜寒绡画不真。
青女侵凌馀瘦节,箨龙盘屈更分身。
会裁一管招鸣凤,千亩何须羡渭滨。
种竹应须我辈人,茅檐对此可忘贫。
攲风带雨看无厌,淡夜寒绡画不真。
青女侵凌馀瘦节,箨龙盘屈更分身。
会裁一管招鸣凤,千亩何须羡渭滨。
此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自给自足、淡泊明志的向往。
“种竹应须我辈人”表明种植竹子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行为,显示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守护。
“茅檐对此可忘贫”则写出了在茅屋前眺望竹林,心中便能忘却世间的贫困。这里,“茅檐”指的是用茅草盖成的小屋前的平台或围栏,而“可忘贫”则透露了诗人通过欣赏自然来超脱物质缺乏的心境。
“攲风带雨看无厌”中,“攲风”是指竹子在微风中的细语声,诗人对此情景感到无比的喜悦。这里强调的是诗人对于大自然之美的欣赏和享受。
“淡夜寒绡画不真”则描写了夜晚,竹影投射在白布上,如同精妙绝伦的画作,但却又超越了现实中的绘画,显得更加虚幻而动人。
“青女侵凌馀瘦节”中,“青女”指的是竹叶,而“侵凌”则形容竹叶随风轻拂着竹干,给人以生长旺盛的感觉。这里通过对竹子生长状态的描写,表现了生命力和自然美。
“箨龙盘屈更分身”则用比喻手法,将竹林中的竹竿比作盘曲的龙形,显示出竹子的柔韧与生机。
“会裁一管招鸣凤”中,“会裁”意味着懂得选择和裁剪,而“一管”指的是竹制的 笛子。这里诗人表达了希望能通过吹奏笛子来召唤那些高洁如凤凰般的灵魂。
最后,“千亩何须羡渭滨”则是说,即便没有广阔如渭水流经之地(“渭滨”常用以形容美好的自然环境)的豪宅,拥有千亩良田也足够让人感到满足和幸福。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种植、成长以及与风雨的交响等多个方面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追求一种简朴而自在的人生态度。
半生类猿狙,裹以周公服。
炙手安敢近,唾面未为辱。
天公亦解事,纵之走林谷。
长年饱烟霞,形影自相逐。
晚从我公游,在侧愧珠玉。
公居廊庙间,排难不枚卜。
挺然国蓍龟,盛事纪湘竹。
爱闲能几时,天道七日复。
吾侪三折肱,顾步敢求速。
愿公膏泽流,长保薪十束。
负暄抚稚子,一饭倘能续。
胡椒纵可营,安用八百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