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入高窗雨入灯,久抛双屐与孤藤。
独游南海秋时别,却忆西樵雪里登。
脱叶忽添林际月,断钟还忆水边僧。
读书床在江楼畔,绿尽残苔知几层。
潮入高窗雨入灯,久抛双屐与孤藤。
独游南海秋时别,却忆西樵雪里登。
脱叶忽添林际月,断钟还忆水边僧。
读书床在江楼畔,绿尽残苔知几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行走在南海的秋天,与西樵山的雪景形成对比,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换与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首句“潮入高窗雨入灯”,以潮水涌入高窗、雨水滴入灯火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切感受。
“久抛双屐与孤藤”一句,通过描述诗人长时间远离日常行装(双屐)与陪伴的孤藤,进一步强调了他远离尘嚣、独自探索自然的状态,同时也隐含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对当前自由自在生活的珍惜。
“独游南海秋时别,却忆西樵雪里登”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南海的秋景与西樵山的冬雪景象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不同季节、不同地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回忆,以及对自然四季更替的感慨。
“脱叶忽添林际月,断钟还忆水边僧”描绘了落叶飘零为月色增添了一抹凄美,断续的钟声唤起了诗人对水边僧侣的回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向往,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最后一句“读书床在江楼畔,绿尽残苔知几层”则将读者引向诗人的内心世界,读书的床榻位于江楼之畔,绿苔覆盖,暗示着诗人在此处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通过读书与自然的结合,达到了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在繁华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望。
酒不袪愁,书偏引睡,且携胜友,青鞋布袜寻山去。
轻盈远水,淡冶晴峰,风流宛似,晚唐诗句。
扑蝶光阴,听莺心事,那忍相孤负。
看纷纷,斜阳里,一片饧箫社鼓。徐步。
松边柳下,香丝丽玉,翠羽娇霞,乳燕翻风,新花点树。
更爱、石势象狮腾踏,野色烟云吞吐。
兴到将阑,苍然幽翠,渐近招提路。
入门坐,觉山情一变,忽如太古。
正薰风、蒸榴染艾,用心妆点佳节。
何来小朵搀先放,袅娜轻盈无骨。姿韵别。
是绡泪粘花,裙绿皴成叶。助人凄切。
只似笑如颦,尽堪肠断,那待九秋月。
娇一捻,粉晕嫩红双靥。檀心点点香洁。
生世不谐邻瘴地,薄命果然同妾。真误绝。
怎不赴东君,江左莺花牒。只愁抛撇。
到苗女钗头,蛮娘鬓畔,幽恨共谁说。
桂院秋如水。画廊边、幽泉皱石,湘纹明绮。
密翠浓金香雾里,捧出羊车小史。
按檀板、嫩莺声脆。
憔悴鬓丝禅榻客,又一番、灯下消魂死。
歌未阕,已沉醉。妙龄绝艺真无二。
看当筵、轻嘲浅谑,总含深意。
世上飘零惟我汝,难得今宵相对。
休自逊、青衣班辈。
丸髻清歌施粉黛,是六朝、名士都如此。
聊一笑,我狂矣。
畴昔偕君,说剑论文,心真快哉。
忆几番觞咏,拍肩花市;有时块垒,对哭荒台。
岁月难留,君今去矣,鬼厌人憎剩不才。
谁同调,但一身芒刺,两眼氛埃。金兰旧谱封苔。
咽泪向、陈根滴草莱。盼九霄笙鹤,君其小驻;
百年旦暮,我亦旋来。
如或不然,悠悠隔世,后死何时释此哀。
银笺字,是风流手迹,那忍重开。
二旬吴越路,憎日夜,打头风。
向西子湖边,滕王阁下,细数千峰。凌空。
陡看帆饱,趁晴霞削碎一江红。
鹢首倒飞白鹭,山头背指青松。冥濛。一色水云同。
混混舞鱼龙。看急洑回旋,盘涡撞击,气势豪雄。
推篷。高吟未敢,怕飘将馀响落蛟宫。
忽忆故园千里,春波窈窕冲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