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孤烟寒不度,梅花忽见桥西树。
疏影犹含涧外云,暗香欲薄山前雾。
寒死不作女儿面,幽绝却怀廊庙具。
但知殿后压年芳,谁识搀先启春路。
初开宁无仙子来,已落尚恐神明护。
后来红紫竞春风,此已成功鼎鼐去。
落日孤烟寒不度,梅花忽见桥西树。
疏影犹含涧外云,暗香欲薄山前雾。
寒死不作女儿面,幽绝却怀廊庙具。
但知殿后压年芳,谁识搀先启春路。
初开宁无仙子来,已落尚恐神明护。
后来红紫竞春风,此已成功鼎鼐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梅花的美丽景象,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落日孤烟寒不度,梅花忽见桥西树。” 这两句设定了整个诗篇的氛围,夕阳的余晖中,一缕孤烟飘渺,而梅花却在这冷清的景色中独自绽放,它们出现在桥西的树木间,显得格外清新脱俗。
“疏影犹含涧外云,暗香欲薄山前雾。” 梅花的枝干纤细,投射在水边,似乎还带着几丝远处山峦的云气。它的香气轻盈,如同山前的薄雾一般,不张扬却又让人难以忘怀。
“寒死不作女儿面,幽绝却怀廊庙具。” 这里诗人的情感有了转折,他宁愿选择梅花的孤傲与冷艳,也不愿做那温柔如女儿般的春日风光。"幽绝"一词,更显出了诗人对这种美景的独爱之情。
“但知殿后压年芳,谁识搀先启春路。” 这两句又转向了对梅花独特生长环境的描写,它在深宫后的角落中,默默地压抑着岁月的流逝。"搀先启春路"则是说诗人虽然知道梅花是如何开启春天的,但这种美景知者甚少。
“初开宁无仙子来,已落尚恐神明护。” 当梅花初绽放时,并没有仙子前来欣赏,而当它们已经凋零时,诗人却担心那清高脱俗的气息会被世间的尘嚣所扰。
“后来红紫竞春风,此已成功鼎鼐去。” 最后两句则是对梅花与其他春日花卉相比较后的感慨,虽然红紫色的花朵在春风中争艳,但诗人认为那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所欣赏的梅花之美早已超越了一切。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独特景象的描绘,以及与其他花卉的比较和反差,展现了诗人对于高洁、独立美景的独爱,以及对这种美的深刻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