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邪。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邪。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景色的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开篇“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两句,通过对湖面宽广和荷花盛开的描述,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夏季水乡画卷。镜湖之名暗示了一种平静无波的湖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一般,映射着周遭的山色与天光。而“菡萏发荷花”则是对荷花生长环境的细腻描绘,菡萏即是水菡,即荷兰或睡莲之类,它们在夏日里竞相开放,散发出淡雅的香气。
接着,“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邪”两句,则转向了人事。五月正值初夏时节,西施可能指的是古代美女或者是采摘花果的人群。在这季节里,他们或她们来到湖边采摘荷花的景象,吸引了旁观者的目光。“隘若邪”一词,用来形容人群看待这一场景时那种既羡慕又带有几分惊讶的复杂情感。
最后,“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夜晚乘船返回的意境。诗人在夕阳西下之际,没有等到月亮升起,便驾舟而返。这一行舟又与历史上的越王有关联,增添了一丝古色古香。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夏日湖光、荷花和采摘场景的描绘,以及夜晚归家的情境构建,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且不乏传统文化韵味的夏季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