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请学稼,尼父已深愠。
安知连城守,榷酤殿最问。
周公无彝酒,用是垂大训。
愿得烹弘羊,耕织始安分。
樊迟请学稼,尼父已深愠。
安知连城守,榷酤殿最问。
周公无彝酒,用是垂大训。
愿得烹弘羊,耕织始安分。
这首诗通过对比孔子和周公的态度,以及对历史人物如弘羊的引用,展现了作者对于农耕与治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樊迟请学稼”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表达了对农事学习的重视;而“尼父已深愠”则暗示了孔子对此态度的转变,可能是因为过度强调农事而忽视了其他重要事务。接着,“安知连城守,榷酤殿最问”则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平衡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以及在国家治理中如何合理分配资源和职责。
“周公无彝酒,用是垂大训”提到周公不轻易饮酒,以此作为教导后人的大训诫,强调了节制的重要性。最后,“愿得烹弘羊,耕织始安分”则是对历史上因贪财而被惩处的官员弘羊的引用,表达了作者希望官员能像农民一样勤勉工作,各司其职,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古代治国理念的深入思考,强调了农耕基础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了在国家治理中应保持节制和公正,避免贪欲导致的混乱。
名教心夙歆,束发知所宗。
钻瞻慨才劣,出处忻时雍。
载惟素王道,万古天日崇。
欲语谅难名,荡荡宇宙充。
眷兹神明胄,执德全天衷。
由来服庭训,髣髴良且恭。
桥门多士集,华宴一笑同。
倡赓托神契,酬酢熙春融。
愿言极兹乐,嘉会难屡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