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喜春至,竞为桃李颜。
主人坐中堂,对食不能餐。
寡妻问何为,良久方出言。
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
农家望春麦,麦种不在田。
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
嘉辰忽不见,城市转萧然。
高楼杂弦管,此事十年前。
儿女喜春至,竞为桃李颜。
主人坐中堂,对食不能餐。
寡妻问何为,良久方出言。
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
农家望春麦,麦种不在田。
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
嘉辰忽不见,城市转萧然。
高楼杂弦管,此事十年前。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家庭内外的不同情感与社会现实的对比。开篇“儿女喜春至,竞为桃李颜”,以儿童的欢愉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复杂情绪。接着“主人坐中堂,对食不能餐”,主人面对丰盛的食物却无心享用,反映出内心的沉重与忧虑。
“寡妻问何为,良久方出言”,妻子的询问与丈夫的迟疑,揭示了家庭内部的不安与困惑。随后,“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通过对比东邻和西舍的贫困状况,展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农家望春麦,麦种不在田”,农民期待丰收的春麦,却发现种子并未播种在土地上,暗喻了社会的不公与农民的无奈。接下来“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描述了人们四处流浪,亲人之间也难以相互照顾的悲惨景象。
“嘉辰忽不见,城市转萧然”,美好的时光似乎突然消失,城市的繁华不再,暗示了社会整体的衰败与凋零。最后“高楼杂弦管,此事十年前”,高楼大厦中传来音乐声,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景象显得更加空洞与悲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机与希望,还有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与社会的整体衰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同情。
水边脩竹才堪数,竹外苍崖已半颓。
我辈自追方外乐,轩窗谁为此间开。
待邀山月三人共,要听松风万壑哀。
坐久篆畦香绕遍,碧消烟缕雪残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