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过庐山下,并引》
《过庐山下,并引》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群隮相应和,勇往争骖驔。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雁没失东岭,龙腾见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飙扫浑酣。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顾有移文惭。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旅行中的自然景观和内心感受。开篇“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两句,营造出一种动荡的天气和大自然的威力,云遮山头,风从南来,给人一种力量四射的感觉。

接着“群隖相应和,勇往争骖驔”写出了诗人面对这股强大的自然力量时,内心的激昂与冲动。群峰响应着大自然的节奏,而诗人的心中则充满了向前的勇气。

然而在“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这里,却又展现了一种不同的景象。荟蔚之中的小径令人怜悯,但偶尔也能窥见那远处的紫翠峰峦,这是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

下文“雁没失东岭,龙腾见西龛”则通过大雁和神龙的隐现,象征着事物的无常与自然界中不可预测的变化。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这种多变的自然景观时的豁然开朗。诗人仿佛在一次偶尔的停留中,感受到了天地万物的无穷变化,每一种情形都值得坐下来细细品味和讨论。

紧接着,“暴雨破坱圠,清飙扫浑酣”则是对自然力量的再次描绘。暴雨冲刷着一切,清风又将那些浊物扫荡一空,这是大自然自我净化的一种写照。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诗人在面对这不断变化的世界时,感到了内心的困惑和寻找归宿的渴望。诗中的“廓然”、“陋矣”都透露出一种质朴而又不失真挚的情感。

最后,“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写出了诗人最终找到心灵寄托的地方。紫霄峰和白石庵给人以宁静与安详的感觉,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宿。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则是对这片净土的进一步描绘。五位仙翁在这里数着松树上的积雪,而双溪之水则像从天而降的甘露一样清澈。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隐逸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波动与宁静,以及他对于归宿和生命意义的探索。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送廖子谟贰守归河间

三载一相见,匆匆又别离。

荒年兼旱潦,圣主寄茕嫠。

刘毅才无敌,阳城道可师。

勋庸属贤俊,努力及明时。

(0)

次韵答颐庵·其一

十年去京国,高卧西山陲。

天趣常自得,他人安足知。

竹馆鸣琴处,河塘坐钓时。

劳心尘事者,何日赴幽期。

(0)

寄王宗豫·其一

相别岁频改,相思心未降。

故家沧海国,高卧白云窗。

适趣琴三叠,随游鹤一双。

东来抱锦轴,喜见笔如杠。

(0)

送刘凝节归永丰时有兴国训导之聘

都城一相见,文采动华年。

家与先贤近,经从太史传。

三春还旧邑,百里望平川。

应复匆匆去,诸生候讲筵。

(0)

送邓宗经

久别时相忆,重来又解携。

帝方求隐逸,子竟返幽栖。

海树连吴地,云山入剡溪。

草堂何处在,莫遣世人迷。

(0)

题卫以嘉藏盛子昭画

盛生家住吴山下,前代风流多见画。

此图三尺更清奇,野水疏林澹潇洒。

风平云净霁景鲜,玻瓈倒映水中天。

鉴湖洞庭不可辨,隔浦山光落钓船。

荡舟者谁定曾识,渺渺相望似相觅。

寻常一曲沧浪歌,醉倚汀沙白鸥侧。

鸱夷羊裘世久无,浮世虚名安足沽。

放怀纵意任所适,何处烟波无钓徒。

(0)
诗词分类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诗人
李延年 王缙 郑光祖 沈梦麟 张翼 韩世忠 曹髦 唐廪 张翰 李泌 慧寂 安如山 李冠 袁黄 贾凫西 蔡卞 江忠源 吕惠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