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汉阳岸,却望横舟山。
秀色挹不尽,西风将梦还。
我昔登横舟,最爱汉阳树。
横舟今不见,树色只如故。
公舟在青冥,我舟一浮萍。
阑干试拍手,我亦同举酒。
已过汉阳岸,却望横舟山。
秀色挹不尽,西风将梦还。
我昔登横舟,最爱汉阳树。
横舟今不见,树色只如故。
公舟在青冥,我舟一浮萍。
阑干试拍手,我亦同举酒。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张孝祥所作的《屡登横舟欲赋不成阻风汉口乃追作寄赵富文杨齐伯》。诗中描绘了诗人多次登上横舟,欲赋诗而未能,最终因被风阻于汉口,于是追忆往昔,寄情于诗中。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怀念,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已过汉阳岸,却望横舟山”描绘了诗人从汉阳岸边远眺横山的情景,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向往和留恋。接着,“秀色挹不尽,西风将梦还”一句,通过“秀色”、“挹”、“西风”、“梦”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山水之美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仿佛那秀美的景色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触动了诗人的思绪,使他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接下来的“我昔登横舟,最爱汉阳树。横舟今不见,树色只如故”几句,诗人回忆起过去登横舟时对汉阳树的喜爱之情,而现在横舟已不在,只有树色依旧,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情感更加深沉,引人共鸣。
最后,“公舟在青冥,我舟一浮萍。阑干试拍手,我亦同举酒”几句,诗人以自己的舟与公舟相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如同浮萍般孤独无依的状态,同时通过“拍手”、“举酒”的动作,展现了诗人试图通过饮酒来排解心中的孤独与忧愁。这一场景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美人多恨颦双眉,眼波秋水增清奇。
天然此石巧相似,儒生作砚声酸嘶。
横云惨淡远山碧,犹带深闺画时色。
金坚玉润月轮圆,笑杀世间铜雀渴。
十年提挈随拙翁,相携谪堕溪山中。
窗明几净日相对,风露夜永灯光红。
毛颖陈玄用功处,发秃肌销留不住。
与君长此结幽欢,我自多言子无语。
我观诸佛子,皆以妄自冥。
不知有无想,一切俱是妄。
认有以为实,夫岂识无有。
如人具诸欲,耳目与鼻舌。
百体俱动作,动作皆有相。
耳欲以听声,有耳言可闻。
弦匏与笙箫,皆具诸宫羽。
虽然始一奏,有耳悉皆闻。
众生于是时,知声不知耳。
众音始一阕,寂静无有声。
倾耳而听之,无一可闻者。
众生于是时,知耳不知声。
至于目视色,亦复如耳根。
知色为有形,乃以色为有。
宁知本无色,何况于目睫。
乃至鼻闻臭,口舌所啖食。
百体诸毛发,意有所为者。
行步与坐卧,喘息及呼吸。
方其有为时,无一不为有。
诸为悉皆空,了无有一存。
心惟昨所为,恍惚如梦事。
我昔礼菩萨,是为真见者。
譬如闻众声,认声为有响。
比其不及礼,菩萨那得见。
譬如众声灭,初不闻馀音。
始缘以妄情,乃复有见否。
亦如今所梦,见否理不殊。
大士笑不言,吾亦无所说。
有如舍利佛,默默对天女。
稽首作偈言,犹以言为痛。
云何两无言,而入不二门。
我与诸佛子,究竟得成道。
《梦礼僧伽大士》【宋·周紫芝】我观诸佛子,皆以妄自冥。不知有无想,一切俱是妄。认有以为实,夫岂识无有。如人具诸欲,耳目与鼻舌。百体俱动作,动作皆有相。耳欲以听声,有耳言可闻。弦匏与笙箫,皆具诸宫羽。虽然始一奏,有耳悉皆闻。众生于是时,知声不知耳。众音始一阕,寂静无有声。倾耳而听之,无一可闻者。众生于是时,知耳不知声。至于目视色,亦复如耳根。知色为有形,乃以色为有。宁知本无色,何况于目睫。乃至鼻闻臭,口舌所啖食。百体诸毛发,意有所为者。行步与坐卧,喘息及呼吸。方其有为时,无一不为有。诸为悉皆空,了无有一存。心惟昨所为,恍惚如梦事。我昔礼菩萨,是为真见者。譬如闻众声,认声为有响。比其不及礼,菩萨那得见。譬如众声灭,初不闻馀音。始缘以妄情,乃复有见否。亦如今所梦,见否理不殊。大士笑不言,吾亦无所说。有如舍利佛,默默对天女。稽首作偈言,犹以言为痛。云何两无言,而入不二门。我与诸佛子,究竟得成道。
https://shici.929r.com/shici/txW2vjU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