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藉文景,民殷仓粟陈。
不守清净化,开边政多门。
四方屡游幸,万里行三军。
有子不自保,哀哉真少恩。
外虚仁义名,奈兹多欲身。
神仙在何处,茂陵今几春。
武皇藉文景,民殷仓粟陈。
不守清净化,开边政多门。
四方屡游幸,万里行三军。
有子不自保,哀哉真少恩。
外虚仁义名,奈兹多欲身。
神仙在何处,茂陵今几春。
这首明代朱高煦的《拟古诗(其二)》以历史典故为背景,批评了汉武帝刘彻的治国之道。首句“武皇藉文景”暗指汉武帝承袭文帝(刘恒)和景帝(刘启)的繁荣基业,但接下来转折指出他未能保持文景时期的清明廉洁,而是开启了许多扩张边疆的政策。诗人批评他频繁巡游四方,动用大量军队,导致国家资源消耗,连自己的儿子都无法庇护,显示出他对武帝缺乏关爱的悲哀。
接着,诗人揭示了武帝表面上崇尚仁义,实则私欲过盛,暗示他的行为与仁义相悖。最后两句“神仙在何处,茂陵今几春”以神仙隐喻长生不老的愿望,而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历经春去秋来,暗示了武帝的逝去和盛世的消逝,表达了对过度欲望带来的后果的反思。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对明朝皇帝提出了警示,批评了帝王的奢侈与好大喜功,具有一定的历史寓言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