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不许穿云到,宝阁仍忘破晓登。
多少从来疑着处,一齐分付打包僧。
幽居不许穿云到,宝阁仍忘破晓登。
多少从来疑着处,一齐分付打包僧。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幽居不许穿云到”,隐士居住在深山之中,连云都难以穿越而至,形象地展现了隐居生活的远离尘嚣、与世隔绝。次句“宝阁仍忘破晓登”,即使是在破晓时分,也不愿离开自己的居所,宝阁在这里象征着内心的宝库,强调了隐士对内心世界的珍视和守护。
后两句“多少从来疑着处,一齐分付打包僧。”则进一步揭示了隐士对于人生疑惑的态度。他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疑问和困扰,并没有寻求解答,而是选择将这些疑惑交付给“打包僧”。这里的“打包僧”可能象征着某种超脱世俗、寻求解脱的力量,或者是隐士自己对于未来的一种寄托和安排。通过这种方式,隐士似乎在表达出一种放下执着、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以及对未知世界的一种豁达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隐士的生活细节和心理活动,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我生笃求友,识子非等闲。
晤语本几日,别路愁间关。
屈指共徵序,冬乾变春繁。
逝水不顾反,纵蹄难复闲。
学为桃梗浮,还老澒洞间。
崇坂一何厉,盘盘上青天。
畏途阅孔多,随瞩掷且轩。
有客歌慷慨,赠我金石篇。
所慰匪餐饱,闵勖惟省愆。
在迷甫戚戚,当悟方卓然。
敢请今日始,奉此相周旋。
行矣不可留,日暮天且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