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山鸿雁回,披衣三拜寸椷开。
一条楖栗欣犹健,万里乡关嗟已灰。
座下半成忠义鬼,峰头空剩雨花台。
人间自是浮云过,檐雀风铃亦助哀。
五月天山鸿雁回,披衣三拜寸椷开。
一条楖栗欣犹健,万里乡关嗟已灰。
座下半成忠义鬼,峰头空剩雨花台。
人间自是浮云过,檐雀风铃亦助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接到本师和尚书信时的复杂心情与深沉感慨。首句“五月天山鸿雁回”,以五月天山之景起笔,借鸿雁南归象征时光流转与情感的牵绊,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意境。接着,“披衣三拜寸椷开”一句,通过诗人对书信的恭敬态度,展现了他对师长的尊敬与内心的激动。
“一条楖栗欣犹健,万里乡关嗟已灰。”这一联运用对比手法,前句写楖栗(一种果实)虽小却生机勃勃,后句则感叹远在万里之外的故乡已成废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对战乱的无奈与哀伤。
“座下半成忠义鬼,峰头空剩雨花台。”此句将悲情推向高潮,暗示在座之人皆因战乱而成为忠义之士,峰头的雨花台则成了他们精神的寄托,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与牺牲。
最后,“人间自是浮云过,檐雀风铃亦助哀。”诗人以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人生,表示尽管人间事如浮云般变幻无常,但内心的哀伤却难以消散,连檐上的雀鸟与风铃也仿佛在为逝去的生命哀悼,增添了诗作的凄美与深邃。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师长的敬仰,对故乡的思念,对战乱的哀叹,也有对生命脆弱与自然永恒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世事变迁的洞察。
他人工字书,美好若妇女。
猗嗟颜太师,赳赳丈夫武。
麻姑有遗碑,岁月亦已古。
硬笔可破石,镌者疑虚语。
惊龙索雷斗,口唾天下雨。
怒虎突围出,不畏千强弩。
有海珠易求,有山玉易取。
唯恐此碑坏,此书难再睹。
安得同宝镇,收藏在天府。
自非大祭时,莫教凡眼觑。
良友嗟尘网,相期物外游。
求珠非赤水,不死是丹丘。
机上麟交擗,樽中蚁乱浮。
仙家一度醉,人世几千秋。
药气多留鼎,茶香细出瓯。
尧人方旷荡,容易学巢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