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灵象正融熙,争奈浮云混浊时。
若向此中寻乐处,须从无欲立根基。
太虚灵象正融熙,争奈浮云混浊时。
若向此中寻乐处,须从无欲立根基。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渐逵所作,名为《送沈希周(其三)》。诗中描绘了宇宙间纯净和谐的景象与现实世界中纷扰不清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内心宁静与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
首句“太虚灵象正融熙”,描绘了宇宙间的景象如同纯净的光辉,充满了和谐与温暖,暗示着一种理想化的宇宙秩序。然而,接下来的“争奈浮云混浊时”一句,转折突显出现实世界的复杂与混乱,浮云象征着世间的种种烦恼与不公,使得原本纯净的世界变得模糊不清。
后两句“若向此中寻乐处,须从无欲立根基”,则进一步阐述了在这样的现实中寻找快乐与满足的方法。诗人认为,只有通过去除内心的欲望与杂念,才能在混沌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快乐与安宁。这里的“无欲”不仅指物质上的欲望,更包含了对名利、权力等世俗追求的超越,强调了精神层面的修为对于个人幸福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宇宙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它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平和,通过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来达到内心的满足与快乐。
风雅不复兴,后来谁可数。
陵迟数百岁,天地实生甫。
假之虹与霓,照耀蟠肺腑。
夺其富贵乐,激使事言语。
遂令困饥寒,食粝衣挂缕。
幽忧勇愤怒,字字倒牛虎。
嘲词破万家,摧拉谁得禦。
又如滔天水,决泄得神禹。
他人守一巧,为豆不能簠。
君独备飞奔,捷蹄兼骏羽。
飘萍竟终老,到死尚为旅。
高才遭委弃,谁不怨且怒。
君乎独此忘,所惜唐遗绪。
悲嗟痛祸乱,欲取彝伦叙。
天资自忠义,岂媚后人睹。
艰难得一职,言事竟龃龉。
此心耿可见,谁肯浪自苦。
鄙哉浅丈夫,夸己讪其主。
文章不知道,安得擅今古。
光焰万丈长,犹能伏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