筜谷同心复同调,平湖皋旭亦渊通。
三吴竞学翁山派,领袖风流得两公。
筜谷同心复同调,平湖皋旭亦渊通。
三吴竞学翁山派,领袖风流得两公。
这首诗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名为《屡得友朋书札感赋(其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友人书信的深切感激之情。
首句“筜谷同心复同调”,以筼筜谷象征深厚的友谊,强调朋友之间心心相印,情感共鸣。筼筜谷,本是古代文人墨客常用来描绘隐逸之地或友谊深厚场景的意象,此处借以表达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
次句“平湖皋旭亦渊通”,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深度,将友情比作广阔的湖泊与朝阳,比喻友情如同深邃的河流,无论何时都能相互照应,彼此温暖。这里的“平湖”、“皋旭”皆为美好景象的描绘,寓意友情的持久与光明。
第三句“三吴竞学翁山派”,提到三吴地区的人们争相学习翁山派的学问或风格,这里“三吴”泛指广大地域,“翁山派”可能是指某种学术流派或文化风尚,暗示诗人与友人的交流不仅限于个人情感,还涉及知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体现了友情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的价值。
最后一句“领袖风流得两公”,直接点明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关系,用“领袖风流”形容他们共同引领着某种风气或潮流,而“得两公”则表达了对友人的高度评价与敬仰。这句话既是对友情的赞美,也是对友人个人成就的认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和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友情在文化交流与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乍雨还晴,嫩寒轻暖,海棠不耐春暄。
娇慵如醉,特煞可人怜。
深院重门静锁,生憎煞、燕恼莺喧。
又是清明时候也,杨柳欲飞绵。年年。
当此际,鸾消翠黛,鸭冷沉烟。
试罗衣宽窄,较不如前。
多半因春消瘦,入膏肓、愁病难痊。
常则向、锦衾窝里,挨过卖花天。
春事到三月,好景易匆匆。
时序推迁如此,安得巧从容。
莫怨驹光难驻,且看双鬟似旧,明岁再相逢。
别有恋人处,芳草缀残红。步苔径,来杏苑,觅吟踪。
惜花蝴蝶,犹自飞向绿荫中。
知是韶华将尽,只合携壶追赏,痛饮醉东风。
愿彼有情者,移受酒泉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