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居却笑俗人忙,又欲移门向野塘。
午爨松脂粘斧腻,晓行云气湿衣凉。
长生瑶草成丹药,万岁灵藤结紫香。
林下知心时有月,黄昏相伴入藜床。
閒居却笑俗人忙,又欲移门向野塘。
午爨松脂粘斧腻,晓行云气湿衣凉。
长生瑶草成丹药,万岁灵藤结紫香。
林下知心时有月,黄昏相伴入藜床。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中隐士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世俗纷争的超然。"閒居却笑俗人忙"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他在闲适的山居生活中,对于那些忙碌于尘世之人感到可笑。
接下来的"又欲移门向野塘"表明诗人有进一步远离尘嚣,寻求更加宁静环境的愿望。这里的"野塘"指的是远离城市的田园或自然环境,是诗人心目中理想的隐居之所。
"午爨松脂粘斧腻,晓行云气湿衣凉"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生活细节。午后的阳光照在松树上,使得松脂滴落,粘在斧头上;清晨时分,云雾缭绕,行走于此,不免使衣物沾湿,感到凉意。
"长生瑶草成丹药,万岁灵藤结紫香"则是对山中仙草和灵藤的描写,这里的"丹药"和"紫香"隐喻着诗人追求长生不老的心愿,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道教修炼之术的向往。
最后两句"林下知心时有月,黄昏相伴入藜床"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林中,他知道自己的内心,当夜幕降临,与月亮为伴,静坐于草丛之中,这是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追求,以及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杨氏弟兄俱醉卧,披衣独起下高斋。
夜深不语中庭立,月照藤花影上阶。
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兰。
宝器金罍重,清音玉佩寒。
贡文齐受宠,献礼两承欢。
鞍马并汾地,争迎陆与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