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归来志未磨,却耽小隐意如何。
临泉兴寄猗兰操,筑室情同安乐窝。
幽赏漫随孤鹤去,剧谈常喜野人过。
一挥应令四山响,觌面真师黈益多。
百战归来志未磨,却耽小隐意如何。
临泉兴寄猗兰操,筑室情同安乐窝。
幽赏漫随孤鹤去,剧谈常喜野人过。
一挥应令四山响,觌面真师黈益多。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善琴者在西山下的村居生活,充满了隐逸与雅致的情趣。首联“百战归来志未磨,却耽小隐意如何”开篇即展现了一位历经战场的英雄,虽身经百战,但内心志气不减,转而沉醉于隐居生活之中,引人深思其内心的矛盾与抉择。
颔联“临泉兴寄猗兰操,筑室情同安乐窝”进一步描绘了这位善琴者的生活场景。他面对泉水,弹奏着《猗兰操》,仿佛与兰花共舞,心境如同建造自己的安乐窝一般自在与满足。这里运用了典故和比喻,既展现了琴艺的高超,也体现了生活的闲适与精神的寄托。
颈联“幽赏漫随孤鹤去,剧谈常喜野人过”则更深入地刻画了隐居生活的日常。诗人随心所欲地欣赏着周围的幽静美景,仿佛与一只孤鹤一同飞翔;而与乡间朴实的村民交谈,更是让他感到愉悦与满足。这两句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享受。
尾联“一挥应令四山响,觌面真师黈益多”最后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琴艺之高,一曲弹奏足以让四周山峦为之震动。同时,也暗示了他在隐居生活中结交了许多真正的良师益友,不仅在技艺上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心灵得到了滋养与成长。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善琴者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高洁的志趣、深邃的内心世界以及与自然、人文的和谐共生,是一幅充满诗意与哲理的画面。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