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世已远,邈焉逮衰殷。
戡黎启周业,大统集厥勋。
壶浆来士女,四海望陶甄。
如何首阳下,独有穷饿民。
采采山中薇,大义将焉陈。
颓波不可挽,卓行谁与伦。
隘虽圣不由,求仁斯得仁。
唐虞世已远,邈焉逮衰殷。
戡黎启周业,大统集厥勋。
壶浆来士女,四海望陶甄。
如何首阳下,独有穷饿民。
采采山中薇,大义将焉陈。
颓波不可挽,卓行谁与伦。
隘虽圣不由,求仁斯得仁。
这首诗《咏逸民六首(其一)》由明代诗人王绅所作,通过对古代逸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首句“唐虞世已远,邈焉逮衰殷”,以历史的更迭为背景,感叹从唐虞盛世到衰微的殷商时期,时间的流逝与文明的变迁。接着,“戡黎启周业,大统集厥勋”描述了周朝建立的过程,强调了开创者们的功绩。然后,“壶浆来士女,四海望陶甄”描绘了周朝时期民众对统治者的期待与拥戴,象征着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停留在过去,而是转向了“如何首阳下,独有穷饿民”。首阳山是古代隐士伯夷、叔齐避世之地,此处诗人借以表达对古代逸民生活状态的关注,特别是那些在困境中坚持自我原则的人们。接下来,“采采山中薇,大义将焉陈”通过描述隐士在山中采集野菜的生活,进一步强调了他们坚守道义的精神。
最后,“颓波不可挽,卓行谁与伦”表达了对社会风气逐渐败坏的无奈与忧虑,同时也对那些坚持高尚品德的个体表示敬佩。而“隘虽圣不由,求仁斯得仁”则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价值的坚持,认为即使在狭隘的环境中,追求仁德也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的理想社会与现实世界的差距,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旦随三鸟去,羽节凌霞光。
暮与双凫宿,云车下紫阳。
天坛临月近,洞水出山长。
海峤年年别,丘陵徒自伤。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
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
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
县官踏餐去,簿吏复登堂。
神岳瑶池圃,仙宫玉树林。
乘时警天御,清暑涤宸襟。
梁驾陪玄赏,淄庭掩翠岑。
对岩龙岫出,分壑雁池深。
檐迥松萝映,窗高石镜临。
落泉奔涧响,惊吹助猿吟。
野气迷凉燠,山花杂古今。
英藩盛宾侣,胜景想招寻。
践径披兰叶,攀崖引桂阴。
穆生时泛醴,邹子或调琴。
雉翳分场合,鱼钩向浦沈。
朝游极斜景,夕宴待横参。
顾己惭铅锷,叨名齿玳簪。
暂依朱邸馆,还畅白云心。
丘壑信多美,烟霞得所钦。
寓言摅宿志,窃吹简知音。
奖价踰珍石,酬文重振金。
方从仁智所,携手濯清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