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感讽五首·其一》
《感讽五首·其一》全文
唐 / 李贺   形式: 古风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

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

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

县官踏餐去,簿吏复登堂。

(0)
翻译
合浦没有明珠,龙洲缺少油橄榄。
足以明白大自然的力量,无法满足太守的需求。
越地的妇女还未开始纺织,吴地的蚕儿才刚刚蠕动。
县令骑着马而来,脸色凶狠,胡须如紫色的龙。
他怀里揣着一块木板,板上有几行文字。
若非太守发怒,怎能来到你的住所。
越地妇人向县令行礼,此时桑叶还小。
等到春天结束,纺车才会忙碌起来。
越地妇人能说会道,为小姑准备了黄粱饭。
县令吃完饭离去,文书官又回到厅堂。
注释
明珠:珍贵的珍珠。
木奴:油橄榄树。
造化力:大自然的力量。
使君:太守。
织作:纺织。
蠕蠕:蠕动的样子。
狞色:凶恶的脸色。
虬紫须:像龙一样卷曲的紫色胡须。
一方板:一块木板。
板上数行书:木板上的几行字。
怒:愤怒。
诣尔庐:来到你的家。
桑牙:桑叶的新芽。
小:还小。
春日晏:春天结束。
丝车:纺车。
通言语:能说会道。
小姑:年幼的姑子。
黄粱:小米做的饭。
踏餐去:吃完饭离去。
簿吏:文书官。
登堂:回到厅堂。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批评精神的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感慨与讽刺。首先,"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两句设定了一种荒诞的情境,传递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感受。

接着,"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和人类力量关系的洞察,同时也隐含着对权势不问自然规律的行为的批评。"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则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状况的一种描绘。

下文中出现的"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一段,更显露了诗人对于官府权力及其与民间生活关系的反思。这里的"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可能是县官手持的公文,但这份公文所代表的权威和命令对普通百姓来说往往是不欢迎的。

随后,诗人写道:"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越妇拜县官,桑牙今尚小"。这里体现了民间对于官府的恐惧与顺从,同时也透露出对官员权力滥用的讽刺意味。

最后两句"会待春日晏,丝车方掷掉"表达了一种等待和希望,而"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粱。县官踏餐去,簿吏复登堂"则是对一场生活场景的生动描绘,同时也反映出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与冲突。

整首诗通过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精巧的构思,展现了诗人深刻的社会洞见和批评精神。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
朝代:唐   字:长吉   籍贯: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生辰:约公元791年-约817年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猜你喜欢

古香楼落成,移居即事·其四

百尺元龙寄兴长,图书插架一楼香。

弟兄共住东西屋,妻子还分上下床。

雨后看山千黛绿,窗前对月半天凉。

衔杯且把头颅看,未忍终言老是乡。

(0)

悲愤二首·其一

越裳行阙复为烽,痛哭敷天左袒空;

结约更无燕太子,匡扶那得窦周公!

祚移云梦谁收烬!势屈微卢亦伏戎。

岂是十旬还帝醉,故教三日借神丛?

(0)

得故人书至自台湾二首·其二

杞忧天坠属谁支,九鼎如何系一丝?

鳌柱断来新气象,蜃楼留得汉威仪。

故人尚感褰裳梦,老我难忘伏枥诗。

寄语避秦岛上客,衣冠黄绮总堪疑!

(0)

甲辰九月感怀·其四

一曲铜鞮自绕梁,主宾相对不寻常。

莫言箫管空悲墨,岂信圄囹是福堂!

唱罢秦青谁避席,悲深凝碧且停觞。

请君休讶河清啸,司马于今正断肠

(0)

辛丑长至,舟次祝圣二首·其一

朔气行将尽,今来复一阳。

书云存珥笔,挽日仗冠裳。

社稷千帆影,乾坤一剑芒。

微臣无限恨,稽首俨天王!

(0)

中秋有怀

去年拾桂英山里,今夕浮槎涨海东;

关塞每怜鸿雁影,江湖应怅鲤鱼风。

金飙玉露原无异,跃马乘舟已不同。

明月当前人在侧,持螯把盏莫辞从!

(0)
诗词分类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诗人
冯惟讷 程元凤 孙绰 顾景星 丘为 阴铿 高蟾 韩亿 鱼玄机 魏收 孟昶 刘辩 黄爵滋 何基 王诜 张旭 曾布 黎士弘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