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海去南越,望古建德国。
渺怀结衣冠,怆虑动颜色。
谁知此中人,出入惟作息。
渊明有心人,归拟避秦客。
千载桃花源,想象遗民宅。
自崖讵能从,问津信何益。
无怀与葛天,吾将共晨夕。
浮海去南越,望古建德国。
渺怀结衣冠,怆虑动颜色。
谁知此中人,出入惟作息。
渊明有心人,归拟避秦客。
千载桃花源,想象遗民宅。
自崖讵能从,问津信何益。
无怀与葛天,吾将共晨夕。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杂咏》系列之一,名为“其十一”。黄景仁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宁静的画面。
诗中开篇“浮海去南越,望古建德国”,借由想象中的航海之旅,表达了对遥远之地的向往与探索精神。接着,“渺怀结衣冠,怆虑动颜色”两句,通过描绘内心深处的思绪与情感波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传统的深深怀念与感慨。
“谁知此中人,出入惟作息”则揭示了诗人的孤独感,仿佛在追寻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强调了个人内心的自由与独立。紧接着,“渊明有心人,归拟避秦客”引用陶渊明的故事,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即远离尘世纷扰,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千载桃花源,想象遗民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理想化的追求,桃花源成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代表着一个远离喧嚣、充满和谐与安宁的理想社会。最后,“自崖讵能从,问津信何益”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困惑,暗示了寻找理想之路的艰难与不确定性。
“无怀与葛天,吾将共晨夕”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希望与古代贤者一同度过平凡而充实的日子,体现了他对古代淳朴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思考,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感受。它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也是对人性、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探讨。
美人种松柏,欲使低映门。
栽培虽易长,流恶病其根。
哀哉岁寒姿,肮脏谁与论。
竟为明所误,不免刀斧痕。
一遭儿女污,始觉山林尊。
从来觅栋梁,未省傍篱藩。
南山隔秦岭,千树龙蛇奔。
大厦若畏倾,万牛何足言。
不然老岩壑,合抱枝生孙。
死者不可侮,吾将遗后昆。
折为督邮腰,悬作山人室。
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滨石。
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
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