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雨俱行罢,江天已洞开。
炎氛霁后灭,边绪望中来。
作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
更怜湘水赋,还是洛阳才。
云雨俱行罢,江天已洞开。
炎氛霁后灭,边绪望中来。
作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
更怜湘水赋,还是洛阳才。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九龄的作品,名为《酬王六霁后书怀见示》。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操与高远的志向。
首句“云雨俱行罢,江天已洞开”描绘了一场雨后的景色,云散雨歇,天空变得宽广而明朗,江水与天相接,显得格外开阔。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也寓含着诗人心境的豁达和开朗。
接着“炎氛霁后灭,边绪望中来”进一步渲染了雨后的清新气息。炎热消散,湿气蒸发,远方的景物也变得清晰可见。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雨前与雨后的不同,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转变。
“作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则是用了古代典故,借喻表达了作者的谦逊和自诩。这里的“作骥君垂耳”出自《庄子》,比喻谦虚;而“为鱼我曝鳃”则来自《列子》,形容自得其乐。这两句诗显示了张九龄不仅才华横溢,更具有谦和的品格。
最后,“更怜湘水赋,还是洛阳才”表达了对古人文学才能的赞赏与怀念。这里提及的是古代著名的《湘水赋》,作者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宋玉。而“洛阳才”则可能指的是自己或同时代的文人,强调了洛阳作为文化中心孕育出众多优秀文学家的传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巧妙结合,不仅展现了张九龄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的才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