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气少锐,狂走登泰山。
东峰候海日,危磴跻天关。
上攻秦汉事,遗文大碑顽。
南浮九江会,庐阜几往还。
双林到如家,瀑布声潺潺。
扁舟上湘水,南衡若屏环。
巍阁坐杳霭,祝融费跻攀。
幽寻恣所适,曾不虞辛艰。
其馀林壑趣,可数皆班班。
逮今岁十改,志气日已孱。
前时两河吏,风埃走青纶。
荆州乃泽国,自昔登临悭。
佳山到郢尽,平地千里闲。
尘耳忆猿啸,屐齿生苔斑。
安得苍翠姿,下落樽酒间。
平生林丘志,未去心如瘝。
去就不勇决,将见移文讪。
昔者气少锐,狂走登泰山。
东峰候海日,危磴跻天关。
上攻秦汉事,遗文大碑顽。
南浮九江会,庐阜几往还。
双林到如家,瀑布声潺潺。
扁舟上湘水,南衡若屏环。
巍阁坐杳霭,祝融费跻攀。
幽寻恣所适,曾不虞辛艰。
其馀林壑趣,可数皆班班。
逮今岁十改,志气日已孱。
前时两河吏,风埃走青纶。
荆州乃泽国,自昔登临悭。
佳山到郢尽,平地千里闲。
尘耳忆猿啸,屐齿生苔斑。
安得苍翠姿,下落樽酒间。
平生林丘志,未去心如瘝。
去就不勇决,将见移文讪。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挚的《忆山》,通过回忆过去登山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志气衰退的感慨。
诗中描绘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多次登山访古,游历名山大川,从泰山、九江、庐山、湘水、衡山到祝融峰,足迹遍布各地,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切喜爱和探索精神。然而,随着岁月的更迭,他的志气逐渐衰弱,面对曾经熟悉的山川,如今却只能在心中回忆,感叹自己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自由自在地游历。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境况的无奈。他渴望再次回到那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山林之间,享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但现实中的尘世烦恼和年华老去的现实让他感到无力改变现状。诗人在最后一句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和不甘,似乎在说:“我内心的林丘之志并未消逝,只是行动上的勇气和决心已经不够坚定,恐怕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志向被外界的批评和指责所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年轻时的豪迈与年老后的无奈,深刻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无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永恒追求和对内心理想的坚守。
江湖千里秋风客,翩然白云黄鹄。
石鼎烟霏,篆书红湿,随处菊香泉绿。
幅巾野服。
尽扫叶开门,抱琴听瀑。
何事蓬壶,归来犹待海涛陆。
卢鸿旧时隐处,想斜阳草树,水榭云屋。
尘尾玄玄,笔花语语,剪尽雨窗残烛。
黄庭误读。
且东老留诗,采和歌曲。
后日重寻,洞天三十六。
记铜驼载酒,翠陌吹箫,曾听相呼。
不尽离离意,觉柔肠如剪,立马踟蹰。
人生似此苍鬓,禁得几声疏。
想怨入秋深,愁随天远,满目平芜。
音书未曾寄,正人在燕台,忘却回车。
奈菰蒲旧地,山空木落,霜老泉枯。
月明仙掌何处,转首失栖乌。
待说与云间,潇湘近日风卷湖。
访梅江路远,喜春在、剑川湄。
正雁碛云深,渔村笛晚,茸帽斜欹。
旧游不堪回首,更文园、多病减腰围。
惟有秋娘声价,风流仍似前时。
依稀壁粉旧曾题。
烟草半凄迷。
叹单父台荒,黄公垆寂,难觅佳期。
谁家歌楼催雪,遣夜来、风雨紧些儿。
醉后唾壶高敲缺,龙光摇动晴漪。
又老杨花,浮萍点点,一溪春色。
闲寻旧迹。
认溪头、浣纱碛。
柔条折尽成轻别,向空外、瑶簪一掷。
算无情更苦,莺巢暗叶,啼破幽寂。
凝立。
阑干侧。
记露饮东园,联镳西陌。
容锁鬓减,相逢应自难识。
东风吹得愁似海,谩点染,空阶自碧。
独归晚,解说心中事,月下短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