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幽怨入新篁,客枕酸声梦苦长。
四月梅花何处落,半堤杨柳此宵凉。
愁深直恐青山裂,韵冷遥怜玉指香。
一自李谟偷谱后,便随铃雨怨三郎。
谁家幽怨入新篁,客枕酸声梦苦长。
四月梅花何处落,半堤杨柳此宵凉。
愁深直恐青山裂,韵冷遥怜玉指香。
一自李谟偷谱后,便随铃雨怨三郎。
这首清代诗人郑炎的《常山旅次闻笛》描绘了旅途中听到笛声引发的深深愁绪。首句“谁家幽怨入新篁”,以新竹比喻笛声的清越,暗示了笛声中蕴含的哀怨之情。"客枕酸声梦苦长",旅人卧床听笛,梦境因之变得凄苦漫长,表达了客居他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接下来两句“四月梅花何处落,半堤杨柳此宵凉”运用了反季节的意象,四月本无梅花,此处以梅花凋零象征离别或哀愁,而半堤杨柳在夜晚显得格外清凉,更添了几分寂寥。"愁深直恐青山裂,韵冷遥怜玉指香",愁绪深重到似乎能令青山为之破裂,笛声的韵律冷冽,令人想起那如玉般的手指所奏出的乐曲,更显凄美。
最后两句“一自李谟偷谱后,便随铃雨怨三郎”,借用了李谟的典故,暗指笛声中融入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和埋怨,如同雨中的铃声,绵绵不绝,表达了深深的相思之情。整首诗通过笛声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和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挂念。
搜石乃得泉,泉流更洗石。
石净争天青,泉飞化虹白。
山中连日雨,深坞绝行迹。
谁知穿云来,乃有问泉落。
左右闻涧声,寻源固不隔。
悬崖忽当面,飘沫时溅额。
俯掇星迸潭,仰怖雷破壁。
一与洞壑缘,分支已千百。
稍戛旋翻银,微渟顿澄碧。
大海及污潦,安知后所适。
保兹在山心,莫忘初境窄。
逝矣眉山翁,谁欤證心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