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靖祠堂在半村,敬瞻遗像忆师门。
洛中虽去名犹重,吴下曾来道益尊。
言立岂徒规后学,书存端可识真源。
瓣香再拜公应鉴,自愧传衣忝嫡孙。
和靖祠堂在半村,敬瞻遗像忆师门。
洛中虽去名犹重,吴下曾来道益尊。
言立岂徒规后学,书存端可识真源。
瓣香再拜公应鉴,自愧传衣忝嫡孙。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高翥对尹和靖先生的敬仰之作。诗中首先提到和靖祠堂位于半村,诗人在此瞻仰尹和靖的遗像,不禁回忆起他在师门的经历。尹和靖虽然离开洛阳(洛中),但其名声仍然显赫,且他在苏州(吴下)的讲学之道备受尊重。诗人认为尹和靖不仅以言传身教影响后辈,其著作更是揭示了事物的真谛。
“言立岂徒规后学”表达了尹和靖的言行对后世学者的规范作用,“书存端可识真源”则强调了他的思想和学问对探寻真理的重要性。诗人对着尹和靖的灵位行两次跪拜礼,表达深深的敬意,并自谦自己作为尹和靖的徒孙,接受他的学问传承,感到惭愧但又深感荣幸。
整首诗通过描绘对尹和靖的崇敬之情,展现了诗人对其道德学问的高度评价,以及对自己传承先贤精神的责任感。
白发衰翁岁已老,惜花有心犹起早。
无事晓窗但高眠,闭关苔青门不扫。
和靖风流屋后梅,濂溪气味窗前草。
近与邹轲同窠臼,亦欲集义以养浩。
不解吟诗著书册,自爱严君平一个。
无复求仙事老聃,宁更寻禅参达磨。
皇天见怜尚不死,牵率时贤持酒贺。
不才自当明主弃,非敢椟玉为怀宝。
致君尧舜须公等,山中槁夫勿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