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山寺万松阴,流水花开自古今。
几发青螺撑佛顶,半岩秋月印禅心。
满天风雨龙归洞,入座笙歌鸟隔林。
骏马神鹰无觅处,一声鸡犬在云深。
金莲山寺万松阴,流水花开自古今。
几发青螺撑佛顶,半岩秋月印禅心。
满天风雨龙归洞,入座笙歌鸟隔林。
骏马神鹰无觅处,一声鸡犬在云深。
这首诗描绘了金莲山寺的宁静与庄严,以及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首句“金莲山寺万松阴”,以“金莲”点出寺庙的尊贵,而“万松阴”则营造出一片幽静深邃的氛围。接着,“流水花开自古今”一句,通过自然界的永恒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几发青螺撑佛顶,半岩秋月印禅心”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山峰比作青螺,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形状,同时借“秋月”映照“禅心”,表达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接下来,“满天风雨龙归洞”一句,通过风雨中的龙归洞,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意境,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神圣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入座笙歌鸟隔林”描绘了寺庙中可能举行的仪式或庆典,音乐与自然之声交织,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与欢乐。而“骏马神鹰无觅处,一声鸡犬在云深”则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广阔天地间,无论是骏马还是神鹰,都难以寻觅,只有远处的鸡鸣犬吠声,透露出人间的烟火气,与自然界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生活和谐共处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金莲山寺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与超脱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杨柳垂垂秋影碧,昼掩閒门断行迹。
故人携酒忽相过,邀饮沙头辞远客。
人生聚散岂寻常,众宾各醉尽壶觞。
悲歌慷慨白日晚,别恨其如流水长。
公乎浪游何草草,马蹄踏遍关山道。
眼看富贵若浮云,昨日少年今日老。
秋风萧飕八月寒,客中千万善加餐。
此行倘遇南来使,好写归期以报安。
白马玉连环,盘游梁苑间。
汉皇子孙几千数,击毬射猎无时閒。
锦衣花帽群成戏,马前行者皆辟易。
就中文雅岂无人,却抱琴书寻散地。
古城北隅春水平,塔影倒映春波晴。
僧房窈窕入幽径,桃花参差啼乱莺。
松林昼閒时系马,招引东门抱关者。
虚车岂祇降阶迎,当筵尽出诸宾下。
君不见往日信陵称雄豪,意气直与秋云高。
扶持天上两日月,叱咤四海皆时髦。
钓鱼屠狗藏英辈,淘金辨玉休从类。
过市常存罄折心,男儿勿逞须臾贵。
玉井分栽到野塘,冰绡翠袖迥生凉。
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真相尚留开土社,红衣尽洗美人妆。
《水仙操》罢扁舟去,谁与凌波解佩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