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轩先生庙廊器,茂龄已有吞牛志。
年方十二太学生,才登十六充廷试。
二十有四入谏官,二十有六燕京使。
介轩先生庙廊器,茂龄已有吞牛志。
年方十二太学生,才登十六充廷试。
二十有四入谏官,二十有六燕京使。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年轻有为的人物成长历程,展现了其非凡的才华与远大抱负。从“介轩先生庙廊器”开始,诗人将这位人物比作庙堂之器,暗示其具有卓越的才能和领导潜力。接着,“茂龄已有吞牛志”一句,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这位年轻人在少年时期便胸怀大志,渴望有所作为。
“年方十二太学生”,描述了他十二岁时就已经成为太学生,显示出其学习上的早熟与天赋。紧接着,“才登十六充廷试”表明他在十六岁时就参与了朝廷的选拔考试,进一步证明了他的才华横溢。
“二十有四入谏官,二十有六燕京使”则详细记录了他进入谏官行列和担任燕京使的年龄,分别在二十四岁和二十六岁时,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快速晋升,也暗示了他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和能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这位年轻官员成长轨迹的描绘,赞美了其出众的才华、坚定的意志以及在不同阶段取得的成就,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理想与抱负的追求和对人才的推崇。